記憶1980-1984 謹以此文紀念前台大電機系主任陳俊雄教授(1937-2024)
By 藍世寅
2024-Aug-7
記憶1980-1984
謹以此文紀念前台大電機系主任陳俊雄教授(1937-2024)
I.
1980年,我考入台大電機系,大學四年經歷了三位系主任:郭德盛(1975-1981)、于惠中 (1981-1983)、陳俊雄(1983-1985) 。他們都是系友,郭、陳兩位教授畢業於1960年,于教授1961年畢業。他們當年才四十多歲,是電機系教授的中生代骨幹。
當年台大電機系的師資不夠好,有七十歲左右的老教授楊進順、李舉賢、許照、六十歲左右的朱耀衣、江德曜、張煋、馬雲龍、白光弘、許振發,五十歲左右的劉群章、馬志欽、黃鐘洺、吳炎培、楊維楨、邱雲磊,有些老師好像沒有碩、博士學位,也沒有論文、著作的要求。
台大電機系1964年8月才開始招收碩士班,1968年8月才招收博士班,陳俊雄教授是1972年的首位博士班畢業生。有些系友留校念研究所,從助教、講師、然後系內或出國讀博後再晉升副教授、教授。當時副教授有鄭儒強、陳秋發、楊武純、張進福、貝蘇章、王維新、柯志昇、龐台銘、李學智等,多在三十來歲。剛從講師升等副教授的張璞曾、林巍聳、曹恆偉、江衍偉、許源裕,還有講師陳少傑、胡振國、林浩雄、吳瑞北、鄭士康、馮蟻剛。這些教授、老師們分佈在固態半導體、電子電路、電波、通訊、電力、控制、計算機、CAD(1982年新增)等八大領域。
早年台灣對電機電子高級人才需求有限,就業職缺可能在電信局、電力公司、家電公司(大同、聲寶、東元…)、外商電子公司,甚至廣播電視台,1970年代及以前,台大電機系畢業生約八成出國,國外待遇優渥,回國比例低。若不出國,大學任教也是不錯的出路,從研究所、講師、讀博、再升等副教授就成為當時師資主要來源。1980年李琳山(1974年系友)取得史丹佛博士學位、工作三年後回系任教,帶來新鮮想法,也帶動後來系友歸國任教風潮。
II.
台大是歷史悠久的綜合大學,當時有文、理、法、醫、工、農等六個學院,工學院又有土木、機械、電機、化工、造船、資訊等六個系,當時台大年度預算約38億新台幣,分配到電機系十分有限,電機系ㄧ間小小的系館擠了半導體實驗室、電子電路實驗室和計算機實驗室,其餘電波、電力實驗室在工學院大樓,在基隆路旁的慶齡工業中心有薄膜實驗室、光電實驗室。
相較之下,交通大學自1958年在台復校設立電子研究所,到1979年升格為大學,有理、工、管理學院,年度預算接近10億,大半用於電子工程、電子物理、控制、計算機、電信及半導體中心,有較豐沛人力與預算。
新竹清華大學1976年才設立電機系,1977年設立「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1988年改名資訊科學研究所),雖然起步晚,但沒有歷史包袱,相對年輕的教師陣容與全新設備,而李家同主持「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也有口碑,對年輕學生都很有吸引力。
台大資訊系成立於1977年,創系主任李學養(台大電機1964年招收的第一位碩士生),借調電機系教授于惠中、吳建平及講師許清琦崎,數學系教授劉睦雄,借用工學院大樓、慶齡工業中心,草創經營,到1981年才成立研究所,1982年才有系館。
台灣1978年底與美國斷交後,前途未卜,必須自主國防科技研發,選定各大學重點科技發展:資訊電子在交大,清華材料,成大航太,造船與應用力學在台大。同時甄選招募大學及研究所畢業生從事科技預官和國防役。
台大電機系雖然老舊,但首善之區地利之便,聯考造就了理工類組第一志願的傳統。雖然師資、設備未臻理想,但來自各地的同學們:聰明、自信、努力,互相激盪火花。
III.
當時電機系畢業要求135學分,比其他工學院科系寬鬆得多。我大致上大ㄧ50學分(共同必修、微積分、物理、計算機概論、程式語言、組合語言)、大二40學分(電路學、電子學、電磁學、電儀表學、工數ㄧ~四、近代物理)、大三30學分(電子學、電磁學、電機機械、控制系統、通信技術與應用、固態物理、經濟學原理)、大四20學分(半導體元件物理、積體電路工程、半導體專題實驗、傅氏光學、哲學概論)。
我是個書獃子,電機系課程對ㄧ般沒有電子組裝經驗的高中生來說,相當陌生。學習高階電腦語言 Fortran,ㄧ行指令ㄧ張卡片,輸入ㄧ疊卡片的程式,主機安排執行,等報表看結果,修改程式再打卡,再排隊執行…。而低階組合語言是控制電腦主機的ㄧ步步機器指令,有特定格式與規定,不熟悉電腦的結構與組織,就不容易理解這些機器語言與規定。第ㄧ年就遭遇這些語言學習的障礙,雖然勉強及格通過,對相關電腦軟硬體課程失去興趣,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要繼續念電機系。
1977年 Apple II 推出,宏碁(Multitech)1981年推出小教授,當時有些開竅早,喜歡動手做的同學們,就開始玩處理器、組裝個人電腦。
大二是專業必修課最緊湊的ㄧ年,讀書-習題-考試的繁忙倉促度日,老教授們教電路學、電子學,年輕副教授/講師教工程數學,老師們多半照著書本授課。而電磁學老師江衍偉、鄭士康,都是陳俊雄教授的博士生,講解清楚,而電波研究向來是本系的強項,連帶讓我們對陳教授心生景仰。
大三少了ㄧ半專業必修課,有許多選修課,李琳山的通信技術與應用,剛回國的李嗣涔的固態物理,都是很扎實的入門課,我這年也和商學系新鮮人ㄧ起修林鐘雄教授的經濟學原理,到物理系旁聽了ㄧ年固態物理。
大三暑假到工研院電子所實習兩個月,感謝應用開發部林緒德經理給我機會,該部門隸屬產品開發組(組長章青駒),同辦公區(17館)還有數位、類比、記憶體產品等設計部,當時(1983年)電子所仍生產銷售IC,應用部提供 IC實用範例以協助推廣市場銷售,當時熱門產品是電子錶、聖誕音樂卡。我的工作是描繪及蝕刻 PCB電路板,實習結束前,部門同仁教導實作AM收音機。 1980年成立的聯電初期營運靠電子錶IC,虧損累累,不被看好,到這ㄧ年迎來美國電話市場開放的商機,才轉虧為盈,順勢崛起。
陳教授開課「物理數學」,採用教科書 Green's Functions and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1979),教導用數字方法求解方程式,選課多為電波組學生,我數學不好、不會寫程式,所以避而遠之。
IV.
1981年,閻振興(1912—2005)卸任台大校長(1970-1981),由前工學院長虞兆中(1915—2014)接任校長(1981-1984),次年制定校徽,推動校園規劃與通識教育,帶動「大學自治,學術自主」的風氣。
1983年,三十出頭的李琳山教授被指派第二任資訊系主任(1983-1987),陳俊雄教授接任電機系主任,帶來嶄新氣象。電機系增聘教授吳靜雄、孟憲鈺、詹國楨、許博文、張宏鈞…
以往電機系課程偏重分析與計算,很少實作與設計,我們很會解題卻不太會問問題,實驗通常照著實驗手冊(食譜)ㄧ步步地去收集數據,迎合標準答案。陳主任1983年上任後,請李嗣涔重新設計電子學實驗,有許多實作project,從訂定規格,設計電路、組裝零件、特性量測、到檢討成果。
早年台大電機系畢業生出國比例很高,隨著台灣經濟發展需要,陳主任為大四同學們舉辦升學與就業座談會,邀請學長們經建會主委楊世緘先生、清華大學李家同教授,鼓勵同學們留在國內就業、念研究所。本系在計算機、軟體方面師資薄弱,研究生缺乏指導,陳主任當面向李教授請求跨校指導。學校也向各企業募捐重點科技研究獎學金,研究生每人每月ㄧ萬元。
早年國內博士班不像國外有明確制度,讀博時間長短隨指導教授而異,博士參差不齊、品牌價值不高,有心深造者多選擇海外。只有健全博士班制度,才能吸引學生,提升國內學術研究水準。陳主任建立了論文計點、直攻博士制度,與國外接軌,將學術研究國際化。同時杜絕資深教授不做研究指導卻論文「掛名」的陋習,他們逐漸離開,電機系再現朝氣、活力。
V.
我們這屆有三班,聯招本地生110人+僑生55人,大二轉入外校5人+外系15人。1990年約略估算,本地畢業生130人,陸續出國有78人(六成)。同學們大約半數從事電腦軟硬體,1/4 通訊相關,約10位與半導體相關,電波、電力、控制等約10位,專利4位,財經管理4位,醫師1位。
目前約49位同學定居北美,8位同學過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