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台灣總統選後各家社論全文
自由時報
社論》打破八年魔咒 面對少數執政困局
2024/01/14 05:30
今年大選結果出爐,正副總統由賴蕭配以五五八萬多票(四十.○%)勝出,二、三名為侯趙配、柯吳配,分別以四六七萬多票(三十三.四%)、三六九萬多票(二十六.四%)落敗;而國會則由民進黨「單獨過半」,變成「三黨不過半」局面。少數執政成形,民進黨的執政固然得以延續,但施政勢必受到嚴重掣肘,尤其柯文哲以新興政黨之姿打著「超越藍綠」旗幟,竟能闖出一片天地,在國會更可發揮關鍵性影響,是會激化對立,加劇政局動盪,或成為促成團結的凝結劑,端視其主事者的政治智慧,而民進黨淪為少數執政後,能否克服內外挑戰,帶領台灣人民走上正確的道路,將是賴蕭配的最大考驗。
這次大選是今年全球最受矚目的選舉之一,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甚至稱,二○二四年可能改變世界的選舉是台灣而非美國的大選。台灣之所以受到全球的關注,主要與美中貿易戰,台灣選擇參加美國隊有關。台灣對中國擁有超過四成的經貿依存度,卻毅然決然參與具有相同價值理念、民主制度的美國等西方民主國家的隊伍,對抗從資本主義世界吸取養分壯大自己,卻反過來大肆整軍經武,對外擴張,打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企圖建立紅色帝國的一小撮中共領導人。而台灣加入美國抗中行列,並沒有因為中共的經濟脅迫而受害,反而由於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以及生產全球逾九成先進晶片,因而成為美國發展「友岸外包」、建立「可信賴供應鏈」的重要夥伴,進而與民主世界的利益、價值休戚相關。尤有甚者,俄羅斯普廷入侵烏克蘭引發全球地緣政治危機,益發凸顯在中共虎視眈眈下的台灣對全球穩定的重要性,因為一旦台海爆發軍事衝突,人類可能陷入第三次世界大戰,則人命傷亡難以計數,全球經濟估計亦將損失十兆美元之鉅。而台灣的總統大選結果,意味著主流民意是選擇保護台灣的主權與民主,而非向中國傾斜,寧可「相信台灣」,也不願「相信習近平」。更重要的是,位於抗中地緣政治前沿的台灣,願意扮演自由世界的夥伴,這不但關乎台灣本身,也是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穩定的「定海神針」,因此大選受到全球關注。然而,選出堅定捍衛台灣主權的總統,意味「統一」並非台灣人民的選項,但不可諱言的,兩位被視為「親中」的在野黨候選人的得票數之中,部分民眾心中確實存在恐懼戰爭的陰影。故而,賴蕭配在堅定維護主權之餘,如何展現更多彈性,研擬周全對策,發揮「以小事大」的智慧︰一方面強化國防,備戰而不求戰,並且在國際社會與正義力量結合;一方面則給予更多的務實作為,以柔克剛,塑造台灣柔軟卻堅定的形象,才能安定民心,爭取更多國際的支持。
另一個值得執政黨深思的課題,則是選舉結果顯現民進黨政府在歷經二十四年的打拚後,得票率竟然僅僅些微超過陳水扁首度政黨輪替的三十九%。民進黨二○○○年以大約四成得票率取得政權,二十年後蔡英文的得票率五十七%,這是一種大幅跳躍的成就。為何在蔡英文八年執政交出一張令人稱艷的成績單後,此次選舉卻流失了大量選票,回到了阿扁時代的綠營基本盤?必須坦然承認,這次藍綠算是鞏固了基本盤,但中間、年輕人選票則流向柯文哲的白色陣營。如此結果雖未造成政權輪替,卻將在國會掀起波瀾,白色力量顯然已成為關鍵的第三者,有了縱橫捭闔的空間。令人憂心的是,柯文哲的政治風格,慣說大話,傲慢自大,往往前後矛盾,反覆無常,卻師法毛澤東的群眾運動手法,擅於操弄民粹,製造對立,如今成為國內政壇的第三勢力,對台灣是福是禍,有待觀察。另外,更應關切的是,綠藍之間的選票大量流向柯文哲,是有結構性問題︰例如房價、物價高漲,年輕人買不起房的矛盾存在;加上年輕人一向具有反建制、反體制的傾向,容易受到「藍綠一樣爛」的口號吸引,並在選戰中形成一股類宗教的狂熱情緒,強烈衝擊現有的藍綠板塊,造成政局大震盪。如何解決年輕人對現實不滿的結構性問題,將是賴蕭配上任後的當務之急。
總之,打破「八年魔咒」是賴蕭配值得稱許的成就,但希望政黨輪替的民意顯然不在少數。四年前,蔡英文以八百多萬大勝,勢如秋風掃落葉,卻仍一再自我警惕︰謙卑、謙卑、再謙卑;如今,賴蕭配僅有四成選票,勢須自我檢討,更加努力,不能有任何志得意滿的驕態。對於這次選舉,美國《華盛頓郵報》十一日社論早已作成定論︰台灣的自由選舉,就是中國獨裁政權的失敗,不論十三日誰當選總統,台灣都贏了。台灣走在民主的路上,政權由民意決定,和平轉移;反觀中國則由騎在人民頭上,萬世一系、永遠在路上,拒絕下車交棒的一小撮中共領導人統治。自由與獨裁的對抗,正義的一方最後必將獲勝。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震天民怨聽到了嗎?賴清德在噓聲中登場!
2024-01-14 04:25 聯合報/ 社論
二○二四大選結果揭曉,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以僅四成的得票率當選,得票數較上屆蔡英文的八一七萬票減少近兩百五十萬票,可謂慘勝。立委部分,民進黨的席次銳減十幾席,將國會第一大黨的位置拱手讓給國民黨。少數總統加上國會未過半,民進黨陷於「雙少數」局面,除失去完全執政優勢,也顯示選民對它不再信任。過去八年的貪瀆濫權,由蔡英文換手賴清德,將受到在野黨的嚴格監督。
這場選戰,自始至終都籠罩在濃濃的「下架民進黨」的氛圍中。從投票結果看,六成民眾選擇票投藍、白兩黨,唾棄民進黨,印證社會對蔡政府的不滿已四溢橫流。遺憾的是,「藍白合」之議最後失之交臂,才讓賴清德徼幸當選,他可以說是在民眾的噓聲中登場的。賴清德一方面要承接蔡英文總統留下來的政策爛攤,一方面要承受人民對民進黨貪瀆失德的怨憎,另一方面又要面對藍白兩黨在國會的強力監督;未來四年他可能面臨諸多挑戰,人民也不會好過。
這次選舉,選民原對「政黨輪替」懷有很深的期待,但因干擾因素太多而錯失良機。其中,柯文哲以自己民調領先堅持「當正的」,是破局主因。但印證這次選舉結果,柯文哲固然擄獲不少年輕族群的支持,但他的整體得票率仍僅兩成六,遠落後侯友宜甚多,不意外地以「老三」落選。他自恃的「科學民調」,完全禁不起檢驗。此外,民眾黨所獲的政黨票甚至更低,僅僅兩成二,只夠產生八名不分區立委。可見,柯文哲雖是營造個人魅力的能手,卻極端缺乏組織長才,以致他個人造神成功,卻無法將能量轉嫁給民眾黨,還平白葬送了民眾期待的政黨輪替。
國民黨失去政權八年,因缺乏穩健扎實的完整布局,無法奪回執政權,留下深刻的遺憾。「侯康配」的得票率和得票數,皆低於二○二○年的「韓張配」,顯示國民黨連藍營基本盤都沒拿到。這點,當然和提名初期受郭台銘掣肘、後來又受藍白合不成的拖累有關,但侯友宜選前的準備不足也是主要因素。比較令人擔心的是,國民黨久受民進黨抹黑,對年輕選票幾乎毫無吸引力,黨內又缺乏長期培養人才的機制,一路且戰且走;四年後若依然如此,即看不出重返執政的契機何在。
值得慶幸的是,國民黨這次立委提名出現不少年輕臉孔,似已感受到時代脈動與社會步調的變化。尤其,有不少年輕黨員憑著成功造勢一舉當選,讓國會席次大幅躍升了十幾席,雖未達獨立過半,但結合兩席親藍的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和陳超明,已躍居主導地位。國民黨必須把握機會修立利民的良法,並嚴格監督民進黨政府的施政,重新爭取人民向心。
過去八年,蔡政府因同時掌握總統和國會多數,幾乎呼風喚雨無所不為,濫權、硬拗完全不把民意放在眼裡。如今賴清德再度接棒,如果比照過去陳水扁執政時代「少數政府」的前例,仍然「橫柴入灶」,將所有權力抓在手裡,一意孤行,但六成選民對民進黨已經明顯表態,賴政府豈能再予取予求?
從制衡的角度看,儘管賴清德當選總統,他卻只獲得四成的得票,也再無國會的橡皮圖章可用,這就是選民對民進黨最後的試煉。如果賴清德仍照著陳水扁和蔡英文的思維蠻幹,他遇到的施政險阻和社會民怨只會持續加劇,並燒向整個民進黨。台獨金孫要當民進黨的終結者嗎?
中時社論
中時社論》大選後的新政局系列一:賴清德要回應期待和平的民意
22:54 2024/01/13 言論 主筆室
台灣選舉史上,未曾如此引起世界矚目。全世界憂心者,最怕台獨工作者當選後,兩岸會不會開戰?台海若成戰場,世界經濟會大衰退,好不容易建立的世界經濟體系會大崩盤,因此各國大媒體都來台灣觀戰。
從選舉結果來看,這次民意所顯示的意向卻是非常值得探討的。首先,不管美中各方都應體認到,這是台灣民意的抉擇,無論滿不滿意,都是必須接受的民主結果。
放棄台獨改善兩岸關係
其次,一如選前民調所預測的,有6成民意要下架民進黨,但問題是下架的選票必須集中,若分裂將分散票源,讓民進黨漁翁得利。但在這過程中,藍白合作破局,心機算盡,最終以分手收場,藍白支持者已各自分裂投票。這就是投票結果所顯現的,6成民意站在民進黨的對立面,而侯柯約居3成3、2成6。賴清德以4成得票率,輕鬆贏得總統大位。
然而,4成選票即意味著:這是一個不具全民代表性的執政者,他所聲言的台獨路線不被大多數台灣人認同。選舉過程中,賴清德甚至說出願意與習近平餐會,也再三抹紅侯友宜與柯文哲,但無法改變他的台獨形象。因此在選後記者會上,他立即表明願意改善與大陸的關係,以對話取代對立,以開放取代圍堵,未來將採取更多交流政策。然而國際媒體仍多所疑慮。換言之,賴清德如果不能在實際政策上有所行動,仍難以改善兩岸關係,取得國際的信任。而台灣經濟在國際的壓力下,也將面臨更多的困境。
第三,未來政局將是一個「小政府大民間」的時代。低得票率的賴清德缺乏執政完整性,除非與在野政黨合作,否則將寸步難行。因此朝野合作,走中間路線,調和民間各種利益衝突,降低意識形態矛盾,這將是賴清德必然的難題。這和蔡英文高得票時期的執政已不可同日而語。
眼前最大的挑戰仍是國際壓力。賴清德的台獨路線一直是美國最感疑慮者,這也是選舉期間「疑賴論」的由來。美國一直以維持現狀、維護亞太和平做為兩岸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未來若要貫徹此一意志,必定會加重對賴清德施壓,要求他表態放棄台獨路線。因此賴清德上任前的首要課題,即是如何應對美國的要求而有所回應。即使是從賴清德本身的利益考量,未來若仍想連任,就不得不回應6成民意的共識,改弦更張,放棄台獨主張,否則連任將困難重重。
台灣新世代的政治風向
從更大格局來看,兩岸關係仍是台灣命運的重中之重。中國大陸的動向將影響台海的安危。而這一次選舉結果表明,台灣絕大多數的民意有6成是不支持台獨,要求和平反戰的。因此中共應重視台灣的民意,降低對台灣的武力威嚇,甚至在關稅壁壘和ECFA早收清單上,以更為溫和的善意政策,恢復兩岸之間的交流。而賴清德更應在承認憲法與九二共識的前提下,與大陸恢復協商對話,重啟開放交流大門。這一點賴清德應先採取主動,才能掌握談判的先機。
這次選舉的結果,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小政府大民間」意味民進黨必須回應民意,以開放的兩岸政策,爭取民心,維繫兩岸和平,才能順利開展國政。一如陳水扁時期,兩岸雖有政治上的緊張時刻,但在經貿與文化的實質交流上卻大步開放。這經驗非常值得賴清德參考。
柯文哲雖未當選,但他仍有2成6的得票率,民眾黨在國會有8席,未來國會的合縱連橫,將少不了他的角色。他和過去親民黨的不同在於:親民黨更像是從藍營分裂出去的淡藍,而柯卻是從藍綠吸收了選票。特別是這一次選票的移動,更代表著一股年輕選民對藍綠舊政治、老人政治、家族政治的不滿,特別是一直標榜新政治的綠營,早已變成新黨國體制,而政二代、家天下的習氣,更是彌漫在各個選區之中,為新世代所厭棄。
柯文哲所代表的,是一種新世代的憤怒,民眾黨雖然還未成形,卻隱隱然看到年輕世代在找他們的政治代言人了。這風氣,將是任何政黨都不能忽視的。不管是藍綠兩黨,或者是海外的美中兩強,也都應看到台灣新世代的未來政治風向。
旺報
旺報社評》選後兩岸關係展望系列一:解套從大交流開始
21:05 2024/01/13 言論 主筆室
2024大選塵埃落定,賴清德的「少數政府」與「少數國會」的雙少數結構,把中華民國的民主政治帶進新篇章,民進黨8年「完全執政」地位的喪失,延緩了兩岸關係滑向戰爭與衰退的危機。更重要的是,當美中共管台獨戰略默契重新建立,美國首次暗示不反對兩岸「和平統一」的美中關係新形勢下,無論賴清德遵守「蔡英文路線」,或另闢「務實台獨路線」蹊徑,恢復兩岸大交流對台灣最有利。
在野制衡 美中共管
選前最後時刻,藍綠白三方都展現各自民意實力,但外界普遍認為賴清德當選機率最大,因而關注點全部放在選後台海風險的管控上。美國國安會召開線上簡報會,重申不支持台獨,並罕見表示美方對兩岸和平解決歧見的最終結果不持立場,暗示不反對和平統一。全球頂級政治諮詢公司歐亞集團指出,賴清德是納坦雅胡、澤倫斯基齊名的「美國危險的朋友」。各大外媒對2024選舉的兩大焦點,其一是台灣民主,其二就是台海和戰。
賴清德的戰爭風險已成為全世界的「顯學」,也成為美中雙方擱置爭議、拋棄前嫌,重新坐下來就台海風險展開溝通、達成默契的動力。因此,選前一周內,美中外交、軍隊、商務、執法、氣候幾乎在同時間重啟實質性對話,大陸外長熱門人選、中共外聯部長劉建超親赴美國與國務院、白宮國安會高層以及智庫學界會面。美中上述密集政治動作,釋出兩個重要訊息:
第一,美中高層各管道的溝通,不會因台灣2024選舉結果而發生改變,即便賴清德勝選後,大陸可能採取警告性動作,也多處於形式意義。因而,雙方非常有默契地將外交、軍隊、商務、執法、氣候各管道的正式對話,趕在台灣選前舉辦完畢,說明美中都做好充分準備,不讓賴上台後兩岸關係的短期動盪,衝擊美中關係大局。
第二,美中溝通中最核心的外交、軍隊兩大管道,料已經充分就賴清德勝選後的各自動作「套好招」。例如,劉建超與布林肯、白宮高層的會晤,被普遍解讀為雙方就賴上台的戰略溝通。美國國安會簡報會上重申不支持台獨,以及美方派出代表團來台,相信都是華府希望「管住」賴清德的行動。再如,美中不久前在華府舉行國防部工作會晤,管控台海擦槍走火一定是重要主題。
賴清德上台後,內有在野黨在國會的制衡,外有美中對管控台獨的共識,兩岸關係不會過於悲觀。首先,民進黨是否要檢討《台獨黨綱》,將遵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的兩岸關係,寫入民進黨新決議文,相信這股力量不止源於綠營內部,也會來自美國。其次,大陸和平統一方向不變、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對台政策不變,兩岸交流、開放、融合的路線也會延續。同時,作為少數政府,賴清德必須要思考,在美中共管台獨的默契重新確立後,只有透過兩岸民間的交流開放,來舒緩過去8年的兩岸緊張,才會有利於自身執政,否則只會淪為第二個陳水扁。
擱置爭議 改善關係
無論是蔡英文政府的最後看守期,還是即將接棒的賴清德政府,都應維持兩岸交流之門的敞開。民進黨在選前開放陸生納健保、撤除赴陸團客禁令、歡迎大陸團客和自由行無限制人次來台,這些承諾都要說到做到,而且要盡快兌現。此外,民進黨政府在選舉期間對大陸、港澳媒體來台採訪的重重設限,也應在選後及時解除,愈讓大陸媒體、網紅、遊客走進台灣,大陸民眾才會愈認識到一個保有中華文化、善良可愛的台灣社會,兩岸才會離戰爭愈遠。
在民間交流的開放之外,蔡英文、賴清德政府的交棒期,也必須要在兩岸經濟開放議題上,做出真正務實的決定,那就是認真因應大陸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的結果,就事論事地改善不對等的兩岸貿易結構,檢討對大陸商品的關稅。大陸目前中止的只是部分ECFA早收清單的關稅減免,並非中止ECFA協議,民進黨要看到其中的迴旋空間,在保護台灣核心產業安全前提下,放手讓兩岸基層民生經濟交融。
中美共管、在野制衡,是未來4年兩岸維持和平穩定的方程式,也是民進黨、賴清德不得不面對的政治現實。促進兩岸民間、文化、經濟的大開放,擱置兩岸政治爭議,賴清德必須做,北京和華府也應要求賴清德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