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不詳,從 Google cache 挖出來的 ----
Linkist 聯絡家的發跡
轉貼好文
2004年5月,許智凱懷揣先期籌措的60餘萬美金,開始創辦聯絡家(Linkist)。台北的朋友、同事聽說許智凱又要創業互聯網,都有些詫異:「這些錢,去上海買房不是挺好麼?」
許智凱自嘲地說,或許互聯網裡一直不缺像自己這樣「不自量力」或是「自以為了不起」的「傻瓜」。那60萬美金,雅虎台灣總經理曾打趣地稱之為「3F基金」———來自Friends(朋友)、Family(親戚)、Fool(傻瓜)。而據說前一陣,「3F基金」的「大股東」:Linkist的員工和家屬們互相間常說的一句玩笑話是,「聽說百度的小女生如今都成百萬富翁啦!」
首席聯絡家
如果沒有這種樂於自嘲,開開自己玩笑的心態,創業對創業者來說,並不是那麼好受的一個過程,特別是在懷疑居多,前景也不明朗的情況下。或許正是這個原因,許智凱刻意把自己名片上的頭銜印成了Chief Linkist(首席聯絡家)。
別說,這個「首席聯絡家」的稱呼倒還真是名副其實。Linkist開始創業的幾個月連一個用戶都沒有,最初的人脈網正是許智凱一個一個地聯絡起來的。前後5個月的時間,許智凱親自拜訪了100人。「你註冊一下看看好不好用?」「你能不能幫忙邀請10個朋友上來?」「你要是沒有時間的話,可不可以把10個朋友的聯絡方式給我,我來以你的名義邀請?」算了算,一個上午的時間大概能說服兩個朋友上Linkist。
許智凱覺得,要吸引到有一定工作資歷的中階經理人加入,一定要先有一些高端人士作為樣板用戶。
但要說服這些人並不容易。一次許智凱去找台灣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師,那位律師本人是大牌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也是EMBA的老師,他說我已經60多歲了,學生都是上市公司的老總,我怎麼會欠人脈?許智凱能做的只有如布道者一般苦口婆心,把SNS的互動價值再講一遍。
100個朋友裡,最後有20個被他說服,開始在Linkist上邀請自己的朋友。2004年10月,Linkist終於有了300個用戶,慢慢地,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2005年3月,第一次出現單月超過1000用戶的增長,「現在的用戶數是55000,不,是69200,月平均增長率是68%。」許智凱打開經常需要向各家創投展示的PPT,確認了一下數字,笑道:「是不是創業者都會有點像傳教士?」
最熱年代
一邊是最初的幾個月用戶幾個人幾個人地增長,一邊是「一片反對聲中,『3F』們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可能很快花光」。許智凱卻說自己其實沒有什麼壓力,因為最糟糕的情況,他已經遇到過一次。
2000年前後是互聯網最熱的年代。「所有自以為了不得的人都要創業了,雖然他們大部分不是。」許智凱當時正為一家香港券商工作,每週的工作只是寫一份簡單的報告給基金經理去參考,不甘於寂寞的他也融了一筆小錢,做了一個網站叫E-nitiator。E-nitiator就是Initiator,元本、開始的意思。同事是親戚、朋友,股東是老長官。計劃中,這個網站會是一個平台,來溝通所有的創業家和天使投資人。
或許是那時候覺得世界一片美好,錢來之太易,所以用許智凱的話說,大家在創業上的想法和概念都非常不切實際。「那時候每家公司都是在很漂亮的寫字樓裡開始的;每個從業者都自以為了不起,價碼開得很高;人員聘用上也是好高騖遠,找了很多學歷非常漂亮但是對這個專業和我一樣陌生的人」。最終這個網站錢花了不少,卻基本沒有什麼成果,讓許智凱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那段經歷並不愉快,但今天的許智凱還要經常回顧,不能忘記它。第一次創業過分講究尊重與民主,議而不決,第二次做決策就要比較「霸道」一點;第一次是很漂亮的寫字樓,第二次,上海的辦公室是一套租來的房子,許智凱有一個單間,裡頭只是一張大桌子和幾把椅子,簡單得很。「去年4月後,公司也是運行很困難,進行一些反思,就會發現這個事情好像四年前發生過一次,不能再來一次」。
不過說起來,Linkist的誕生,實際上還與E-nitiator有關,這或許也可算作第一次創業的一個小成果。因為這個網站,許智凱的一個學弟拿了一個項目來找他,問他有沒有興趣投資。這也正是今天Linkist的前身。
「那個網站是模仿Friendster的。我覺得挺好,但是成功的機會不大,即使初期有小成,以後的競爭者的財力物力是我們無法企及的,果然過了兩個月,Google推出了他的Orkut。」
許智凱最終選擇了做一個比較窄的,偏商務和專業的SNS,類似Linkedin。「做一個人的Google」,許智凱說,「這是我們小小的野心」。而就在大洋彼岸,著名的水杉向Linkedin投資1300萬美元,比當初投Google足足多了2倍。
做出來看
這一次的創業,許智凱首先就找到了原來在台灣致福電子工作時的4位大陸同事,組建了最早的創業團隊。像是特地要驗證六度關係理論似的,公司共同創辦人、學弟原來就是許智凱的朋友,「事實上在十幾年前,我就認識他,他是到我第一家服務的公司去打工和見習,後來去國外唸書,回來後有了新的理念。當初他的父親和我的叔叔是好朋友,大概也算是三層的一個朋友。後來認識了,就從三層到一層。」
團隊搭建好了,就要想怎麼來實現贏利。從一開始,許智凱就是從人的搜索引擎這個角度來設計盈利模式的,看的比較清楚的就是關鍵字廣告,然後就一直圍繞這個方面去想,想關於人的廣告和信息。
在許智凱的設想中,賺錢的服務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分類廣告、招貼欄,類似客齊集;二是定向的關鍵字廣告廣告,類似Google;三是推出通過朋友找工作的搜索引擎,靠刊登工作機會,推薦位等收費。「我們還會有一點小的嘗試,比如你可以把你的朋友分類,選擇要不要開放人脈;比如節日問候功能,有一些人是你非常熟的客戶,可能會希望在農曆春節後自動提醒打電話給他……」說起商業模式,許智凱就滔滔不絕了。
讓許智凱興奮的是,目前已經有很多的用戶,願意為讓自己的招貼出現在醒目的位置而付費了,Linkist很快就可以實現現金流入,打破創立一年多來沒有賺過一分錢的僵局。如今,Linkist有25個員工,分佈在三個office,19個人是專職,北京負責媒介與搜索引擎,上海負責開發與市場,台北負責度運算及新的商務模式的開發。「只有我自己三地跑。」
另一個細節是,開始「風險投資對我們有些興趣,但是覺得我們太小,而這兩個月,已經開始有一些世界級的風險投資商主動找過來。」
「過去他們問,你有把握讓你的會員持續增長嗎?怎麼確保他們持續回訪?如果增長了、回訪了,你打算怎麼和他們收錢?現在他們問:為什麼你不能增長得更快一些?你有沒有辦法讓他們天天回來?你說的定向廣告,你可不可以證明廣告主他們一定會付錢?」。許智凱一字一句地說,「我沒有辦法證明,但我可以做出來看」。(傅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