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Something can't be found in first page of Google search

Wednesday, September 29, 2021

Repost: 國喬中文歷史 王興隆

 

Source:

https://sites.google.com/site/wuminglonglifevilla/05-a-long-de-yan-jiang-gao/4-dong-hua-da-xue-qi-guan-ban



d. 東華大學企管班




2012年12月07日

國立東華大學企管碩士班博士班創業專題演講

主講人簡介

王興隆先生台南仁德太子人1951年生

成大工程科學系、政大企研所企家班、美國杜蘭大學MBA

台灣資訊界資深專家曾榮獲全國傑出資訊人才獎

獲得台灣科技記者票選為最佳科技首長

曾任台北市電腦公會常務理事

全國大專運動會標槍金牌

成大校友會創會理事總幹事

創辦國喬電腦公司

創辦上海台商電子一條街

創辦NII暨電子商務產業協進會

曾任台北市捷運公司董事兼任科技顧問召集人

現退休為無名氏分享園區公益團體共同創辦志工

講題:創業心路歷程分享

一、 阿隆的創業故事〈15分鐘〉

二、 好友們的創業故事〈15分鐘〉

三、 甚麼人格特質適合創業〈10分鐘〉

四、 甚麼人適合內部創業〈10分鐘〉

五、 台灣有甚麼創業機會〈10分鐘〉

六、 為新世代青年培訓創業膽識與精神〈15分鐘〉

七、 回首創業一遭是否曾經對社會大眾貢獻過甚麼〈5分鐘〉

八、 如何創業成功〈10分鐘〉

九、 現場意見交流〈30分鐘〉

演講內容

●阿隆的創業故事

復盛、神農大帝、日本AI公司、國喬電腦、第一屆資訊週

●好友們的創業故事

李後藤、施振榮、李焜耀、林憲銘、黃偉祥、杜書伍

●甚麼人格特質適合創業

敢夢想、肯犧牲、能吃苦、抗壓力、愈挫愈勇、知人善任

●甚麼人適合內部創業

績效卓越、歷練完整、深得信任、具號召力、有掌舵能力

●台灣有甚麼創業機會

新技術應用、新產品應用、新族群服務、生活品質提升

●為新世代青年培訓創業膽識與精神

結識不同專長朋友、拜師學藝、儲蓄創業基金、勇於嘗試

●回首創業一遭是否曾經對社會大眾貢獻過甚麼

先確定要創辦的事業對大眾有益再去進行

●如何創業成功

開創新氣象、培育接班人、整合訓練有素的經營團隊

●現場意見交流



開場白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我是王興隆,很高興能到貴校與大家分享我的創業心路歷程,希望所講的內容對各位今後投入職場有所助益。

許多人覺得台灣創業的發展時空不像過去充滿機會,三十多年前我們踏入職場也有同樣的感覺,其實隨著時代進步,創業的機會越來越出乎意料之外的多。

有些人具有冒險精神,創個新事業很容易,只是經營變數很多,五年還存活的機率一成不到,要是夠幸運的話,持續在對的時間點出現對的人加入團隊,十年內熬出頭的機會就很大。

有些人很理性,穩重的性格不會一時衝動就去創新事業。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在校攻讀管理,懂得越多就越理性,經過完整的職場實務歷練,會被各種創業團隊邀請加入,或參與企業內部創業。這一類型的創業模式成功機率就大很多!

夢幻的創業模式是一個人經營成功的企業,敢夢想的人從日常生活隨處都可找到創業元素。大多數的創業模式是幾個要好的同學或同事,集資創立小公司,先推出吸引投資人的成功產品,以增資方式擴大創業規模。好!演講正式開始

阿隆的創業故事

創業泛指開創可運作的組織或團體,如果以目前社會環境呈現出來的各種創業型態,可分營利與非營利兩大類。我一生創了十多個新事業,涵蓋了這兩大類,各有其難度,且聽我說分明。

非營利事業有:

1978年創立成大工程科學系系友會借台大教室舉辦創會大會有120人參加

1987年創立國立成功大學校友會在福華飯店舉辦創會大會有800人參加

1998年創立NII產業協進會向張忠謀先生募款兩千萬元、施振榮先生一千萬元、高清愿先生五百萬元、葉國一先生五百萬元、黃茂雄先生五百萬元、許文龍先生一百萬元等等

2011年創立無名氏分享園區公益志工團體不接受外界捐款

營利事業有:

1968年興隆熱帶魚研究所〈資金50萬元〉

1980年國喬電腦公司〈資本額一億元〉

1986年群盛科技公司〈資本額一億元〉

1988年龍王科技公司

1993年上海電子一條街〈資本額五千萬元〉

2000年博菲網科技公司〈資本額二億元〉

2003年台灣技術交易公司

非營利事業開創的難度在於如何得到團體成員的完全信任,發起人必須大公無私不謀個人利益甚至還要自己捐錢或奉獻資源,消除大家的疑慮。因為人習於優先爭取私利,當確認發起人沒圖謀個人利益,才會釋懷參與活動。

營利事業開創的難度在於如何吸引投資人的興趣,強烈感受有利可圖的豐厚投資報酬,如果具備的優勢能領先競爭者數年光景,更能說服投資人。投資人有投錢的投資人,人才則是另一類投資人,他們是把自己的青春、才幹、生命投入事業。

創業以後就是專精管理的各位同學大展鴻圖的舞台,相信大家都有本事把事業經營上軌道,演講時間有限的關係,我今天的分享重點專注在如何創業與創業的過程而不在如何經營事業。

接下來各位將聽到真實發生卻又像電影劇情般夢幻的故事,阿隆就是故事主角。

復盛篇

1977年四月快退伍的預官步兵排長阿隆在報紙看到一則徵人啟事,內容是徵求符合七項條件的新進員工,第一要有運動比賽經驗者,第二要當過社團負責人,第三要有與企業榮辱與共覺悟者、、、,阿隆看了心想我如果是公司老闆將來要找人才也會這麼寫,很希望能和寫這啟事的主管交朋友,於是就寄了信表達了想認識他的意思。

隔幾天收到署名黃金水的回信,他說想知道我的背景,希望能介紹自己讓他認識。阿隆就寄了資料檔記載學生時代每一年幹了一件可以提的事。這次他正式以公司函署名和泰工業公司總經理回信,黃總經理信中提到他已經把信交給他的好友復盛工業公司董事長李後藤,李董事長會跟我聯絡,希望我能把握機會在復盛好好發展。隔天果然收到李董事長的特別助理金樹屏寄來的信,表示公司支付來回旅費車資,希望能到台北與李董事長見面。我回成大問了工程科學系主任張正生,復盛公司究竟是做甚麼的,張主任說復盛是台灣工業界的黑馬,極力贊成要我放心到復盛發展。

見到李董事長,我表示計畫在復盛服務三年,第一年在工廠實習,第二年當銷售工程師,第三年當企劃人員,然後就自己創業,但絕不會做復盛生產的產品。李董事長很有氣度的同意,但強調我一定會改變主意,三年屆滿前,李董事長要派我去日本受訓半年好回台灣創辦堆高機製造廠,我告訴他我三年前已經表明要自行創業,現在時間到了,不能接受新任務。他問我要創甚麼性質的公司,我說是電腦公司,他覺得很訝異,為何會是那麼新的產業,當我說出等等各位將聽到的緣起,一定會和李董事長一樣露出像聽到外星人說話不可思議的表情,後來他笑著說他可以投資我。

神農大帝篇

王家聚落在台南仁德後壁的蔦松腳,有座開農宮供奉神農大帝,原始神像是一尊黑臉小木雕,清朝中葉廈門一鞋匠夢中受神農大帝所託將神像背到安平上岸,受指示一路走到王家庄落腳,交代王家祖先起造一座很小的廟,因為神農大帝掌管五穀與草藥,附近各庄頭百姓常到廟裡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家中有人身體欠安生病者必來求取治病的草藥,在醫藥不發達的年代神農大帝深受阿隆歷代先祖們景仰尊崇。人神溝通方式是四個文盲抬著一具小轎子,神像放置其中椅子上,神桌案頭灑滿香灰,用轎子的一個柄頭在案頭上書畫,讀過書識字的人可以看出寫甚麼字。人神一問一答交流順暢,向來都是人來求神問神。

阿隆父親任教台南護理學校,阿隆則在台北復盛上班,

1980年3月阿隆接到父親的電話,說鄉下親戚傳話神農大帝要他們通知阿隆回來一趟,祂有話要交代阿隆。這是一件不尋常的事,所以阿隆請假回台南鄉下,請示神農大帝要交代甚麼事。祂要阿隆準備創業,阿隆好奇問祂要創甚麼行業,他只說是很新的行業,阿隆又問是甚麼產品,祂說本島沒生產,然後交代阿隆日後自然就會知道。阿隆蠻失望但不敢抱怨,認為白跑這一趟。

很神奇的一個月內有十幾位學長同學學弟分別找阿隆,建議阿隆可以開創與

MICROPROCESSOR、 MICROCOMPUTER有關的新事業,阿隆起先不在意,後來想到這好像是本島沒生產的新產品,這次阿隆自動跑回鄉下找神農大帝確定,祂說就是。阿隆問本島沒生產,是不是要去美國找,祂居然說要到日本去,阿隆說沒那麼多資金也沒人才怎麼辦,祂說錢跟人才自然會到位。還說阿隆將來會造福全世界,祂只能說到此,阿隆再怎麼問祂都不再回應。心想既然天意如此剩下的就是盡人事了吧!所以跑到中日文化交流協會資料庫翻了跟Micoprocessor、Microcomputer有關的企業找到17家,一一寫信過去洽詢。

日本AI公司篇

阿隆只收到一家公司的回信,裏頭是兩張產品型錄,一張是工業電腦一張是商業電腦ABC small business computer

,這家公司叫做 AI 電子測器株式會社,是研發日本第一台迷你電腦minicomputer與第一台微電腦 microcomputer 的企業,技術實力領先日本其他企業。

阿隆向復盛李董事長提出辭呈,直接飛到日本東京,找到 AI 公司,表明來意,社長真田隆幸祖先是日本武士貴族,東京帝國大學電機系畢業。他看著阿隆的名片很好奇地問國喬是你的公司嗎?阿隆回答說是但還沒成立,他身旁六位高階主管靜靜聽著,他又問這電話呢?阿隆回答是我家裡的電話,他拿出一大疊資料說這些都是台灣的大企業爭取總代理權的信函與企業介紹,我們認為時候未到所以還沒決定選哪一家。他還問到阿隆為何會到日本來找他們,阿隆用英語說是一位掌管五榖醫藥的神要我來的,他聽不懂要阿隆再說一次,他上來在白板寫漢字【神農氏】,問阿隆說指的是這位嗎?阿隆點頭說是,頓時現場爆出笑聲,六位主管笑得東倒西歪,真田社長制止他們笑阿隆,要阿隆慢慢說出整個經過,神農大帝篇的英語版被阿隆講完後,現場又是驚呼連連。

真田社長對阿隆說下個月香港有個電腦展,他會去參加,回程將到台灣住一晚,希望阿隆能證實所講的都是事實,他或許會考慮給阿隆總代理權。阿隆開開心心回到台灣開始租辦公室,到台北橋下買二手辦公家具,訂做20套公司制服。6月9日阿隆的同學學長學弟20人穿著新制服,租兩輛小巴士到機場迎接真田社長,其中一輛在泰山收費站拋錨,還好另一輛有9人在中正機場列隊歡迎,聲勢還蠻大的。把真田社長安頓在圓山飯店正巧房號是1010,他開心說這就是電腦專家最喜歡的房號。

用完晚餐到28坪大的辦公室,門一打開,20位穿著制服的員工站起來鼓掌歡迎真田社長,他問阿隆說這些都是你的員工嗎?阿隆回答說他們還在讀研究所,有的還在其他公司上班,以後會來一起經營公司。真田社長花兩個小時為大家講述電腦在日本的發展歷史與未來的展望,現場發問熱烈,專業的技術問題讓真田社長見識這群年輕人確實很優秀。會後阿隆引導真田社長到當飯廳兼小會議室的一個小房間,門一打開香煙瀰漫,真田社長抬頭一望,神農大帝的照片神像供在高處,真田社長是虔誠的基督徒,但他很恭敬的向神農大帝鞠躬,然後拿出總代理合約給阿隆。他完全相信阿隆。

國喬電腦篇
國喬電腦創辦後五個月內,阿隆拜訪了台北市數十棟辦公大樓的公司行號,假日租師大綜合大樓禮堂舉辦免費電腦基本概念推廣,業績一直掛零,為了要籌錢發薪水,阿隆跑回台南向清祿鞋業公司批發整車的紳士鞋,到台北街頭賣鞋。直到第一屆資訊週開幕,阿隆向日本AI公司借用進口一套極為先進的數位攝影數字藝術人像電腦生活應用系統,成為全會場的展出焦點,大會工作人員主動引導總統府各級長官、五院院長及相關長官、軍方將領到國喬電腦攤位排隊照相等高速列表機印出前所未見的電腦數字人像藝術作品。各界來賓大排長龍,國喬電腦名氣從此爆紅,生意源源不絕。首先是貿易公司,幾乎每週都有報紙報導哪家貿易公司向國喬電腦公司採購國喬貿易專用電腦設備。加上數以千計的報關行採購國喬電腦報關設備,電腦銷售量突破萬台。

國喬漢碟中文系統一套才賣3000元,本來一台2萬元的PC,只能跑英文系統,突然通通變成物美價廉的中文電腦,光華商場中華商場電腦生意鼎沸,台灣民間的電腦使用變成十分普及。全台灣當時只有國喬開發漢江文書系統取代仿冒軟體PE2,與雙子星電子試算表取代仿冒軟體lotus,工研院、司法院及各地方法院等各級公家單位以身作則拋棄仿冒的國外軟體而全面使用國喬的軟體。

國喬電腦更進一步開發中文DOS並公開作業系統原始碼,分享給台灣學術研究機構一窺電腦軟體核心技術之奧秘。

日本casio公司來台拜訪委託國喬開發中文電腦記事簿,暢銷數十萬台。後來國喬結合硬體盟友開發全球第一台掌上型中文電腦。開發神奇畫家在台灣暢銷數十萬套。

國喬電腦曾經開發國粹系列軟體,姓名學、八字命理、良醫診斷系統、食療系統。不少算命師買國喬軟體去開業,因為很準。

國喬電腦公司經營20多年,培育過許多優秀人才,不同梯次的人才創造出不同的產品,但最後阿隆還是決定結束公司,20多年前阿隆常在演講中提到,如果王永慶先生工廠的產品老是被人偷走,他一定不會成為台灣首富。阿隆公司的產品被人到處仿冒,根本不夠開發成本,既然是做公益,那就沒有必要綁住這麼多優秀同仁陪阿隆過這麼辛苦的日子,所以阿隆親手結束一個資訊時代的傳奇公司,專心做公益去。

ĉ
劉定泮, 
2013年4月16日 下午7:39

Repost: Linkist 聯絡家的發跡 許智凱

---- 出處不詳,從 Google cache 挖出來的 ----


 Linkist 聯絡家的發跡

轉貼好文

2004年5月,許智凱懷揣先期籌措的60餘萬美金,開始創辦聯絡家(Linkist)。台北的朋友、同事聽說許智凱又要創業互聯網,都有些詫異:「這些錢,去上海買房不是挺好麼?」


許智凱自嘲地說,或許互聯網裡一直不缺像自己這樣「不自量力」或是「自以為了不起」的「傻瓜」。那60萬美金,雅虎台灣總經理曾打趣地稱之為「3F基金」———來自Friends(朋友)、Family(親戚)、Fool(傻瓜)。而據說前一陣,「3F基金」的「大股東」:Linkist的員工和家屬們互相間常說的一句玩笑話是,「聽說百度的小女生如今都成百萬富翁啦!」


首席聯絡家


如果沒有這種樂於自嘲,開開自己玩笑的心態,創業對創業者來說,並不是那麼好受的一個過程,特別是在懷疑居多,前景也不明朗的情況下。或許正是這個原因,許智凱刻意把自己名片上的頭銜印成了Chief Linkist(首席聯絡家)。


別說,這個「首席聯絡家」的稱呼倒還真是名副其實。Linkist開始創業的幾個月連一個用戶都沒有,最初的人脈網正是許智凱一個一個地聯絡起來的。前後5個月的時間,許智凱親自拜訪了100人。「你註冊一下看看好不好用?」「你能不能幫忙邀請10個朋友上來?」「你要是沒有時間的話,可不可以把10個朋友的聯絡方式給我,我來以你的名義邀請?」算了算,一個上午的時間大概能說服兩個朋友上Linkist。


許智凱覺得,要吸引到有一定工作資歷的中階經理人加入,一定要先有一些高端人士作為樣板用戶。


但要說服這些人並不容易。一次許智凱去找台灣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師,那位律師本人是大牌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也是EMBA的老師,他說我已經60多歲了,學生都是上市公司的老總,我怎麼會欠人脈?許智凱能做的只有如布道者一般苦口婆心,把SNS的互動價值再講一遍。


100個朋友裡,最後有20個被他說服,開始在Linkist上邀請自己的朋友。2004年10月,Linkist終於有了300個用戶,慢慢地,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2005年3月,第一次出現單月超過1000用戶的增長,「現在的用戶數是55000,不,是69200,月平均增長率是68%。」許智凱打開經常需要向各家創投展示的PPT,確認了一下數字,笑道:「是不是創業者都會有點像傳教士?」


最熱年代


一邊是最初的幾個月用戶幾個人幾個人地增長,一邊是「一片反對聲中,『3F』們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可能很快花光」。許智凱卻說自己其實沒有什麼壓力,因為最糟糕的情況,他已經遇到過一次。


2000年前後是互聯網最熱的年代。「所有自以為了不得的人都要創業了,雖然他們大部分不是。」許智凱當時正為一家香港券商工作,每週的工作只是寫一份簡單的報告給基金經理去參考,不甘於寂寞的他也融了一筆小錢,做了一個網站叫E-nitiator。E-nitiator就是Initiator,元本、開始的意思。同事是親戚、朋友,股東是老長官。計劃中,這個網站會是一個平台,來溝通所有的創業家和天使投資人。


或許是那時候覺得世界一片美好,錢來之太易,所以用許智凱的話說,大家在創業上的想法和概念都非常不切實際。「那時候每家公司都是在很漂亮的寫字樓裡開始的;每個從業者都自以為了不起,價碼開得很高;人員聘用上也是好高騖遠,找了很多學歷非常漂亮但是對這個專業和我一樣陌生的人」。最終這個網站錢花了不少,卻基本沒有什麼成果,讓許智凱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那段經歷並不愉快,但今天的許智凱還要經常回顧,不能忘記它。第一次創業過分講究尊重與民主,議而不決,第二次做決策就要比較「霸道」一點;第一次是很漂亮的寫字樓,第二次,上海的辦公室是一套租來的房子,許智凱有一個單間,裡頭只是一張大桌子和幾把椅子,簡單得很。「去年4月後,公司也是運行很困難,進行一些反思,就會發現這個事情好像四年前發生過一次,不能再來一次」。


不過說起來,Linkist的誕生,實際上還與E-nitiator有關,這或許也可算作第一次創業的一個小成果。因為這個網站,許智凱的一個學弟拿了一個項目來找他,問他有沒有興趣投資。這也正是今天Linkist的前身。


「那個網站是模仿Friendster的。我覺得挺好,但是成功的機會不大,即使初期有小成,以後的競爭者的財力物力是我們無法企及的,果然過了兩個月,Google推出了他的Orkut。」


許智凱最終選擇了做一個比較窄的,偏商務和專業的SNS,類似Linkedin。「做一個人的Google」,許智凱說,「這是我們小小的野心」。而就在大洋彼岸,著名的水杉向Linkedin投資1300萬美元,比當初投Google足足多了2倍。


做出來看


這一次的創業,許智凱首先就找到了原來在台灣致福電子工作時的4位大陸同事,組建了最早的創業團隊。像是特地要驗證六度關係理論似的,公司共同創辦人、學弟原來就是許智凱的朋友,「事實上在十幾年前,我就認識他,他是到我第一家服務的公司去打工和見習,後來去國外唸書,回來後有了新的理念。當初他的父親和我的叔叔是好朋友,大概也算是三層的一個朋友。後來認識了,就從三層到一層。」


團隊搭建好了,就要想怎麼來實現贏利。從一開始,許智凱就是從人的搜索引擎這個角度來設計盈利模式的,看的比較清楚的就是關鍵字廣告,然後就一直圍繞這個方面去想,想關於人的廣告和信息。


在許智凱的設想中,賺錢的服務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分類廣告、招貼欄,類似客齊集;二是定向的關鍵字廣告廣告,類似Google;三是推出通過朋友找工作的搜索引擎,靠刊登工作機會,推薦位等收費。「我們還會有一點小的嘗試,比如你可以把你的朋友分類,選擇要不要開放人脈;比如節日問候功能,有一些人是你非常熟的客戶,可能會希望在農曆春節後自動提醒打電話給他……」說起商業模式,許智凱就滔滔不絕了。


讓許智凱興奮的是,目前已經有很多的用戶,願意為讓自己的招貼出現在醒目的位置而付費了,Linkist很快就可以實現現金流入,打破創立一年多來沒有賺過一分錢的僵局。如今,Linkist有25個員工,分佈在三個office,19個人是專職,北京負責媒介與搜索引擎,上海負責開發與市場,台北負責度運算及新的商務模式的開發。「只有我自己三地跑。」


另一個細節是,開始「風險投資對我們有些興趣,但是覺得我們太小,而這兩個月,已經開始有一些世界級的風險投資商主動找過來。」


「過去他們問,你有把握讓你的會員持續增長嗎?怎麼確保他們持續回訪?如果增長了、回訪了,你打算怎麼和他們收錢?現在他們問:為什麼你不能增長得更快一些?你有沒有辦法讓他們天天回來?你說的定向廣告,你可不可以證明廣告主他們一定會付錢?」。許智凱一字一句地說,「我沒有辦法證明,但我可以做出來看」。(傅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