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Something can't be found in first page of Google search

Wednesday, August 7, 2024

Repost: 記憶1980-1984 謹以此文紀念前台大電機系主任陳俊雄教授(1937-2024)

記憶1980-1984 謹以此文紀念前台大電機系主任陳俊雄教授(1937-2024)

By 藍世寅

2024-Aug-7

source 



記憶1980-1984

謹以此文紀念前台大電機系主任陳俊雄教授(1937-2024)

I.

1980年,我考入台大電機系,大學四年經歷了三位系主任:郭德盛(1975-1981)、于惠中 (1981-1983)、陳俊雄(1983-1985) 。他們都是系友,郭、陳兩位教授畢業於1960年,于教授1961年畢業。他們當年才四十多歲,是電機系教授的中生代骨幹。

當年台大電機系的師資不夠好,有七十歲左右的老教授楊進順、李舉賢、許照、六十歲左右的朱耀衣、江德曜、張煋、馬雲龍、白光弘、許振發,五十歲左右的劉群章、馬志欽、黃鐘洺、吳炎培、楊維楨、邱雲磊,有些老師好像沒有碩、博士學位,也沒有論文、著作的要求。

台大電機系1964年8月才開始招收碩士班,1968年8月才招收博士班,陳俊雄教授是1972年的首位博士班畢業生。有些系友留校念研究所,從助教、講師、然後系內或出國讀博後再晉升副教授、教授。當時副教授有鄭儒強、陳秋發、楊武純、張進福、貝蘇章、王維新、柯志昇、龐台銘、李學智等,多在三十來歲。剛從講師升等副教授的張璞曾、林巍聳、曹恆偉、江衍偉、許源裕,還有講師陳少傑、胡振國、林浩雄、吳瑞北、鄭士康、馮蟻剛。這些教授、老師們分佈在固態半導體、電子電路、電波、通訊、電力、控制、計算機、CAD(1982年新增)等八大領域。

早年台灣對電機電子高級人才需求有限,就業職缺可能在電信局、電力公司、家電公司(大同、聲寶、東元…)、外商電子公司,甚至廣播電視台,1970年代及以前,台大電機系畢業生約八成出國,國外待遇優渥,回國比例低。若不出國,大學任教也是不錯的出路,從研究所、講師、讀博、再升等副教授就成為當時師資主要來源。1980年李琳山(1974年系友)取得史丹佛博士學位、工作三年後回系任教,帶來新鮮想法,也帶動後來系友歸國任教風潮。

II. 

台大是歷史悠久的綜合大學,當時有文、理、法、醫、工、農等六個學院,工學院又有土木、機械、電機、化工、造船、資訊等六個系,當時台大年度預算約38億新台幣,分配到電機系十分有限,電機系ㄧ間小小的系館擠了半導體實驗室、電子電路實驗室和計算機實驗室,其餘電波、電力實驗室在工學院大樓,在基隆路旁的慶齡工業中心有薄膜實驗室、光電實驗室。

相較之下,交通大學自1958年在台復校設立電子研究所,到1979年升格為大學,有理、工、管理學院,年度預算接近10億,大半用於電子工程、電子物理、控制、計算機、電信及半導體中心,有較豐沛人力與預算。

新竹清華大學1976年才設立電機系,1977年設立「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1988年改名資訊科學研究所),雖然起步晚,但沒有歷史包袱,相對年輕的教師陣容與全新設備,而李家同主持「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也有口碑,對年輕學生都很有吸引力。

台大資訊系成立於1977年,創系主任李學養(台大電機1964年招收的第一位碩士生),借調電機系教授于惠中、吳建平及講師許清琦崎,數學系教授劉睦雄,借用工學院大樓、慶齡工業中心,草創經營,到1981年才成立研究所,1982年才有系館。

台灣1978年底與美國斷交後,前途未卜,必須自主國防科技研發,選定各大學重點科技發展:資訊電子在交大,清華材料,成大航太,造船與應用力學在台大。同時甄選招募大學及研究所畢業生從事科技預官和國防役。

台大電機系雖然老舊,但首善之區地利之便,聯考造就了理工類組第一志願的傳統。雖然師資、設備未臻理想,但來自各地的同學們:聰明、自信、努力,互相激盪火花。

III.

當時電機系畢業要求135學分,比其他工學院科系寬鬆得多。我大致上大ㄧ50學分(共同必修、微積分、物理、計算機概論、程式語言、組合語言)、大二40學分(電路學、電子學、電磁學、電儀表學、工數ㄧ~四、近代物理)、大三30學分(電子學、電磁學、電機機械、控制系統、通信技術與應用、固態物理、經濟學原理)、大四20學分(半導體元件物理、積體電路工程、半導體專題實驗、傅氏光學、哲學概論)。

我是個書獃子,電機系課程對ㄧ般沒有電子組裝經驗的高中生來說,相當陌生。學習高階電腦語言 Fortran,ㄧ行指令ㄧ張卡片,輸入ㄧ疊卡片的程式,主機安排執行,等報表看結果,修改程式再打卡,再排隊執行…。而低階組合語言是控制電腦主機的ㄧ步步機器指令,有特定格式與規定,不熟悉電腦的結構與組織,就不容易理解這些機器語言與規定。第ㄧ年就遭遇這些語言學習的障礙,雖然勉強及格通過,對相關電腦軟硬體課程失去興趣,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要繼續念電機系。

1977年 Apple II  推出,宏碁(Multitech)1981年推出小教授,當時有些開竅早,喜歡動手做的同學們,就開始玩處理器、組裝個人電腦。

大二是專業必修課最緊湊的ㄧ年,讀書-習題-考試的繁忙倉促度日,老教授們教電路學、電子學,年輕副教授/講師教工程數學,老師們多半照著書本授課。而電磁學老師江衍偉、鄭士康,都是陳俊雄教授的博士生,講解清楚,而電波研究向來是本系的強項,連帶讓我們對陳教授心生景仰。

大三少了ㄧ半專業必修課,有許多選修課,李琳山的通信技術與應用,剛回國的李嗣涔的固態物理,都是很扎實的入門課,我這年也和商學系新鮮人ㄧ起修林鐘雄教授的經濟學原理,到物理系旁聽了ㄧ年固態物理。

大三暑假到工研院電子所實習兩個月,感謝應用開發部林緒德經理給我機會,該部門隸屬產品開發組(組長章青駒),同辦公區(17館)還有數位、類比、記憶體產品等設計部,當時(1983年)電子所仍生產銷售IC,應用部提供 IC實用範例以協助推廣市場銷售,當時熱門產品是電子錶、聖誕音樂卡。我的工作是描繪及蝕刻 PCB電路板,實習結束前,部門同仁教導實作AM收音機。  1980年成立的聯電初期營運靠電子錶IC,虧損累累,不被看好,到這ㄧ年迎來美國電話市場開放的商機,才轉虧為盈,順勢崛起。

陳教授開課「物理數學」,採用教科書 Green's Functions and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1979),教導用數字方法求解方程式,選課多為電波組學生,我數學不好、不會寫程式,所以避而遠之。

IV.

1981年,閻振興(1912—2005)卸任台大校長(1970-1981),由前工學院長虞兆中(1915—2014)接任校長(1981-1984),次年制定校徽,推動校園規劃與通識教育,帶動「大學自治,學術自主」的風氣。

1983年,三十出頭的李琳山教授被指派第二任資訊系主任(1983-1987),陳俊雄教授接任電機系主任,帶來嶄新氣象。電機系增聘教授吳靜雄、孟憲鈺、詹國楨、許博文、張宏鈞…

以往電機系課程偏重分析與計算,很少實作與設計,我們很會解題卻不太會問問題,實驗通常照著實驗手冊(食譜)ㄧ步步地去收集數據,迎合標準答案。陳主任1983年上任後,請李嗣涔重新設計電子學實驗,有許多實作project,從訂定規格,設計電路、組裝零件、特性量測、到檢討成果。

早年台大電機系畢業生出國比例很高,隨著台灣經濟發展需要,陳主任為大四同學們舉辦升學與就業座談會,邀請學長們經建會主委楊世緘先生、清華大學李家同教授,鼓勵同學們留在國內就業、念研究所。本系在計算機、軟體方面師資薄弱,研究生缺乏指導,陳主任當面向李教授請求跨校指導。學校也向各企業募捐重點科技研究獎學金,研究生每人每月ㄧ萬元。

早年國內博士班不像國外有明確制度,讀博時間長短隨指導教授而異,博士參差不齊、品牌價值不高,有心深造者多選擇海外。只有健全博士班制度,才能吸引學生,提升國內學術研究水準。陳主任建立了論文計點、直攻博士制度,與國外接軌,將學術研究國際化。同時杜絕資深教授不做研究指導卻論文「掛名」的陋習,他們逐漸離開,電機系再現朝氣、活力。

V.

我們這屆有三班,聯招本地生110人+僑生55人,大二轉入外校5人+外系15人。1990年約略估算,本地畢業生130人,陸續出國有78人(六成)。同學們大約半數從事電腦軟硬體,1/4 通訊相關,約10位與半導體相關,電波、電力、控制等約10位,專利4位,財經管理4位,醫師1位。

目前約49位同學定居北美,8位同學過世。

Sunday, June 16, 2024

Repost:【漢字王國,還是華語帝國主義:混淆與迎合之書】

 


【漢字王國,還是華語帝國主義:混淆與迎合之書】
【Kingdom of Characters? or Imperialism of Mandarin】
在臉書上得知美國漢學界有重量級著作,即將在台灣出版。等不及台灣書籍上市,在kobo上買了英文原文版來讀。我這幾年很少有這樣的閱讀體驗了---熬夜看完一本書,而且是氣到睡不著,只好將它讀完。
這一本迎合中國主旋律,混淆文和語,忽略語言滅絕,陳述錯誤百出的書。而這樣的書,作者竟然是出身台灣、美國漢學界的學者。
[統一官話語音和單一語言化的關聯]
本書作者企圖心宏大,從清帝國的官話合聲,一路談漢字打字機、電報、林語堂,直到數位時代的輸入法,描述漢字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機和技術更新中存活下來。每一章,作者以幾個人物為中心,試圖用小說筆法來寫一本「漢字/西方」對抗的史詩。這也呼應了英文書名“kindgom of characters”,characters可以是漢字,也可以是人物,有了一點文學趣味。
第一章〈官話改革,統一語言〉(The revolution of Mandarin--Unifying the national tongue)的主角是王照。這名進士在光緒期間任官,於戊戌變法中逃離中國。作者將他描寫為一個悲劇性的反抗角色,即使困難重重,外有列強,內有慈禧,仍為了提倡近代拼音文字努力。
書中對王照的逃亡有生動的描寫, “(王照)或許會跟人說他是從台灣來的。原因是台灣是個中國北方人不熟悉的邊陲島嶼,海盜和中國的政治逃難者,和獵頭原住民聚集在這個"no-man-land"(無人島?無主地?)。”
王照出逃中國期間(1896–1900),台灣西部正在日本統治下現代化,而原住民的高山地區則不是一個異國旅人可以輕易到達的地方。史實上,王照出逃的地點是日本,他也不會說任何一種台灣的本土語言,根本無法喬裝、自稱自己來自台灣。這種看似有趣的「虛構」,實則是不折不扣的東方主義。除了描繪一個原始、邊陲、使人認知錯誤的台灣,沒有其他功能。
當王照完成了官話合聲字母(一套官話拼音方案),作者英雄式描寫這個創舉,形容「他試圖幫助中國廣大的貧窮農民,建立一個普遍的溝通橋樑」 “He intended to help China’s masses of poor peasantry rise, building a common bridge of communication…”
然而,清帝國時期中國遭遇的阻礙相當複雜,文言文、科舉制度、極低的識字率、各地語言差異,都使得清帝國難以建立現代化有效溝通,甚至在戰場上發號軍令都有困難。書中一再強調「Mandarin現代化」和「民眾說同一個語言」的關聯性。彷彿王照完成了官話拼音,一切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而忽略了各地農民根本就說著不同語言、有不同文化的大關卡。
在書中,Mandarin的現代化被寫為「拆掉巴別塔」,使得人民可以互相溝通。事實上,是國家機器只支持Mandarin這種人造語言,使它現代化,並搭配「強推普通話政策」、國民黨在台灣的「國語運動」,以及香港正在發生中的「普通話運動」,才使得「廣大群眾可以互相溝通」。這些Mandarin Cultural Imperialism (華語文化帝國主義),是使得語言統一的重要原因,在書中看不到摸不到。
不過,作者的確提到了中國「各地語言複雜」這樣的事實。他用一種錯誤的框架,來認識這樣的「語言複雜」。順理成章的證成「普通話現代化使得語言統一」這樣的論點。
[對語言的錯誤認知]
接下來,作者以「dialect」來指稱無法互相溝通的多種語言,包含上海話、粵語、台語。錯誤不僅止於名稱,作者陳述這些語言的差異時,完全背離事實。導論中,作者寫「Depending on a region’s dialect, tones also change」,意指同一個漢字在不同方言裡,聲調不同。這容易讓人誤以為,這些語言的差異僅止於聲調。但事實上,同個漢字的吳語、粵語、台語往往聲母韻母往往截然不同。
在第五章,作者寫了「漢字/羅馬字」之爭。他描述羅馬字最大的缺點,是難以標注「聲調」“Tones have always been notoriously difficult to capture and notate on papaer.”。然而,傳教士帶來的台語白話字、上海話教會羅馬字早就克服了這個問題,連7聲8調的台語都可以用調號標註。作者卻將Mandarin使用羅馬字標註聲調,視為成不可能的任務,舉了「四十四隻石獅子shi shi shi tshi shi shi tsi」這種例子,來說明羅馬字的缺點。然而,這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叫「調號」,這幾年,我只會在網路上,看到不了解本土語言的鄉民發表這種例子了。
接下來,作者維持「方言只是聲調不同」的一貫論述,寫”Tones also vary from place to place, depending on the dialect — there are four distinct tone in standard Mandarin, six to nine in the Cantonese dialect, five in Shaghainese and five to six in Taiwanese“。作者更拿英語類比,寫「想像要標示澳洲英語、新加坡英語、印度英語的聲調是多麽困難」。本書一再把普通話、上海話、台語的差距,簡化為不同腔調的英語。更可怕的是,7聲8調的台語,作者在文中寫是5–6個聲調。
全書都用這種錯誤觀點做基礎,以此凸顯羅馬字的限制,來論述「即使漢字再怎麼遭遇技術困難,仍有必要在一次一次的科技革新中保留。」
[對中國的迎合]
由於打字機電報等技術,是由使用字母的西方世界發明。對使用漢字或字元(character)較多(如柬埔寨)的國家,在吸收技術時需要進行再設計或轉化。這些問題,是所有使用漢字的地區、國家會遭遇的。作者將主軸放在中國,銜接第一章「列強瓜分」的中國屈辱,接續談打字機、電報的演進。描述西方人及西方技術如何的對中國不友善,而中國又如何克服重重難關,使得漢字能在數位時代發光發熱。
這樣的敘事,忽略其他同用漢字的國家,在這些技術變革的貢獻。我並非這方面專家,不久前剛好看到了Thomas S. Mullaney所寫的《中文打字機》,才知道日本為了建立東亞共榮圈的殖民統治,對漢字打字做出不少的突破。
至於描寫數位化的段落,作者極大篇幅書寫中共官方的「748工程」,如何在技術落後、西方圍堵的狀況下發展出華光一號(1981)。卻未提及倉頡輸入法(1978)、倚天輸入法,等在台灣更早發展出來的輸入法。尤其倉頡輸入法以漢字的「形」做輸入基礎元素,在同樣使用繁體字但使用不同語言的香港、澳門,都有大量使用者。
這些,或許都可以說,「作者就是挑選中國技術史做研究對象呀?」、「怎麼可能包山包海?」。
但對我來說,這本書更令人戰慄的是對中國的吹捧。這樣的吹捧從導論就開始了,「世界上,也許只有中國領導人還能在官方場合用毛筆寫下漢字,展示自己的文化底蘊...」(Chinese heads of state are probably the only political leaders in the world who can still be seen demonstrating their culture prowess at occasions, in their case by dashing off a few characters…)。我揉了揉眼睛,確認一下導論是否為作者親筆所寫,還是出自他人之手?
先不說台灣,歷代日本首相多會以漢字題座右銘,日本國會議事堂旁的憲政紀念館,就有題字展出,一般遊客都可以參觀。作者卻從導論開始,就不斷加強「漢字」和「中國」的關聯。
(岸田文雄:Am I a joke to you?)
第五章後半段,本書描述中共訂定拼音(pinyin)的決策過程。作者將拼音制定與其時代背景連結,那時正是毛澤東主張「大鳴大放」的時期。這本書藉由拼音制定者周有光的嘴巴,說出「毛主席承諾要讓人民作主」,來描述拼音的政治目的。
作者更在後面補述「而拼音給了人民自己的聲音」(“Mao promise us the rule of the people” he recalled. And pinyin gave the people their voice.)事實上,拼音和民主化根本是兩回事。這些大鳴大放的知識分子過不久,就紛紛遭受政治迫害、下鄉勞改。而各地的語言、聲音,也隨著普通話的推動而式微。
在本書最末章「數位漢字文化圈」(The Digital Sinosphere),作者強調了網路上中國漢字資料的豐富,並說漢字築起來一道數位長城,褒揚了中國的騰訊語言AI模型。(China has more data and three times users than the United States... Power by the Chinese script, a new digital Great Wall is being erected in place of the old one...)作者將資料量大和技術進步做連結,卻不提數位長城實際上來自言論管制、數位極權。
全書最後,作者更這樣寫:一如習近平在十九大上提醒中國人民的,中國要建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as Xi jinping reminded the Chinese people at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is to build the country's cultural soft power)。可見本書仍不滿足於褒揚毛澤東,還要吹捧習近平。
[腐化的根並不會結成熟的果]
美國漢學界從2010s中期起,興起Sinophone(華語語系)這樣的概念。這概念源於Anglophone(英語系)、Francophone(法語系)對後殖民的反省,以「反離散、反中心」的方式,提出新的論述框架。然而,這樣的框架簡化許多言和文的糾纏,以及東南亞各國的歷史狀況。黃錦樹已對此有多處批評。
香港作家陳冠中則認為華語文以文字中心,與其說是 Sinophone,不如說是 Sinoscript (華/漢文)。他認為大多華文都是三及第文。三及第文在香港概念中,指一篇文章摻雜華語白話文、漢文言文、粵語白話文。這樣的文體在港英時期大受歡迎,許多大眾小說都是以三及第文寫成。陳冠中也舉例,金宇澄《繁花》並不是真正的滬語文學,而是摻雜了滬語的三及第文。這樣的理解,同時處理異質的華文和語言,解釋力有效了,連同莫言的作品也可納入其中。
石靜遠這本《漢字王國》,或許是要從“script”的角度,來建構一個新的digital Sinosphere,為Sinophone續命。石靜遠無法掌握漢字「一字多語」的特性,僅以「現代化的Mandarin script」來支撐digital Sinosphere。
打字機、電報、電腦輸入法,書中提到的每一次的技術改變,都只有Mandarin受國家的支持,其他語言根本不在漢字現代化的考量之中。接著再透過教育,讓群眾認為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漢字的讀音被Mandarin壟斷。這樣的消極應對,使技術改變來淘汰文化的觀點,來自《毋甘願的電影史》的激盪。
本書讚揚Mandarin漢字的變革,對背後的Mandarin culture imperialism (華語文化帝國主義)毫無提及。不僅沒有看見中國以外漢字技術的突破,更對粵語、台語等其他語言的基本事實認識錯誤,忽略粵語文書寫(在反送中運動前後興起),以及近年來台灣的本土語文成果及台語文、客語文、馬祖話的文字化、數位化。這樣的論述隱隱然的貼合了中共敘事的主旋律。
看完這本書,我接著要讀《黃色臉孔》。同樣論述漢字技術史的《中文(中國)打字機》,嚴謹程度遠在此書之上,在美國學界卻是這本書更受關注。不曉得讀完匡靈秀的小說後,對美國學術系統如何生出這本書,會不會有更多了解。

Sunday, June 9, 2024

INSTA X360 long time recording TEST

After using the INSTA360 X3 camera attached to my helmet for ski logging a few times, I noticed that its short battery life can be quite annoying. Even with two extra batteries, it's not enough to log a full day, and it's not always convenient to stop and change the battery on the slope. Then, I discovered 3BR Powersports' solution to resolve this exact problem.

Before the next skiing season, I decided to conduct a few quick tests and measurements. Here are the results:

3BR Powersports X3 cage and weatherproof extended power cable

https://3brpowersports.com/products/x-pwr-x3-all-weather-external-power-for-insta360-x3-camera


- When recording at 5.7k 30fps mid bitrate at 26 degrees Celsius, the camera did not overheat.

- An external 10,000 mAh mobile battery and internal battery lasted around 7 hours

- The video was split into clips every 29 minutes, with around 20 seconds between each clip.

- Each 29-minute clip takes up approximately 18.5GB of storage.


- The GPS remote records coordinates at 10Hz based on the GPX file exported by Insta360 studio.

- The time stamp embedded in the video filename is quite accurate, within 1 second.

  • Clock sync check: iPad -> NTP sync, Clock -> Japan radio clock sync



  • First frame of the video - actual time, GPS time, file name time aligned


First data point of GPX extracted from the video:
<time>2024-06-09T02:29:21Z</time>
File name: VID_20240609_102920_10_004
  • Last frame of the video - actual time and GPS time aligned








Saturday, January 13, 2024

2024 台灣總統選後各家社論全文


2024 台灣總統選後各家社論全文

自由時報

社論》打破八年魔咒 面對少數執政困局

2024/01/14 05:30

今年大選結果出爐,正副總統由賴蕭配以五五八萬多票(四十.○%)勝出,二、三名為侯趙配、柯吳配,分別以四六七萬多票(三十三.四%)、三六九萬多票(二十六.四%)落敗;而國會則由民進黨「單獨過半」,變成「三黨不過半」局面。少數執政成形,民進黨的執政固然得以延續,但施政勢必受到嚴重掣肘,尤其柯文哲以新興政黨之姿打著「超越藍綠」旗幟,竟能闖出一片天地,在國會更可發揮關鍵性影響,是會激化對立,加劇政局動盪,或成為促成團結的凝結劑,端視其主事者的政治智慧,而民進黨淪為少數執政後,能否克服內外挑戰,帶領台灣人民走上正確的道路,將是賴蕭配的最大考驗。


這次大選是今年全球最受矚目的選舉之一,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甚至稱,二○二四年可能改變世界的選舉是台灣而非美國的大選。台灣之所以受到全球的關注,主要與美中貿易戰,台灣選擇參加美國隊有關。台灣對中國擁有超過四成的經貿依存度,卻毅然決然參與具有相同價值理念、民主制度的美國等西方民主國家的隊伍,對抗從資本主義世界吸取養分壯大自己,卻反過來大肆整軍經武,對外擴張,打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企圖建立紅色帝國的一小撮中共領導人。而台灣加入美國抗中行列,並沒有因為中共的經濟脅迫而受害,反而由於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以及生產全球逾九成先進晶片,因而成為美國發展「友岸外包」、建立「可信賴供應鏈」的重要夥伴,進而與民主世界的利益、價值休戚相關。尤有甚者,俄羅斯普廷入侵烏克蘭引發全球地緣政治危機,益發凸顯在中共虎視眈眈下的台灣對全球穩定的重要性,因為一旦台海爆發軍事衝突,人類可能陷入第三次世界大戰,則人命傷亡難以計數,全球經濟估計亦將損失十兆美元之鉅。而台灣的總統大選結果,意味著主流民意是選擇保護台灣的主權與民主,而非向中國傾斜,寧可「相信台灣」,也不願「相信習近平」。更重要的是,位於抗中地緣政治前沿的台灣,願意扮演自由世界的夥伴,這不但關乎台灣本身,也是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穩定的「定海神針」,因此大選受到全球關注。然而,選出堅定捍衛台灣主權的總統,意味「統一」並非台灣人民的選項,但不可諱言的,兩位被視為「親中」的在野黨候選人的得票數之中,部分民眾心中確實存在恐懼戰爭的陰影。故而,賴蕭配在堅定維護主權之餘,如何展現更多彈性,研擬周全對策,發揮「以小事大」的智慧︰一方面強化國防,備戰而不求戰,並且在國際社會與正義力量結合;一方面則給予更多的務實作為,以柔克剛,塑造台灣柔軟卻堅定的形象,才能安定民心,爭取更多國際的支持。


另一個值得執政黨深思的課題,則是選舉結果顯現民進黨政府在歷經二十四年的打拚後,得票率竟然僅僅些微超過陳水扁首度政黨輪替的三十九%。民進黨二○○○年以大約四成得票率取得政權,二十年後蔡英文的得票率五十七%,這是一種大幅跳躍的成就。為何在蔡英文八年執政交出一張令人稱艷的成績單後,此次選舉卻流失了大量選票,回到了阿扁時代的綠營基本盤?必須坦然承認,這次藍綠算是鞏固了基本盤,但中間、年輕人選票則流向柯文哲的白色陣營。如此結果雖未造成政權輪替,卻將在國會掀起波瀾,白色力量顯然已成為關鍵的第三者,有了縱橫捭闔的空間。令人憂心的是,柯文哲的政治風格,慣說大話,傲慢自大,往往前後矛盾,反覆無常,卻師法毛澤東的群眾運動手法,擅於操弄民粹,製造對立,如今成為國內政壇的第三勢力,對台灣是福是禍,有待觀察。另外,更應關切的是,綠藍之間的選票大量流向柯文哲,是有結構性問題︰例如房價、物價高漲,年輕人買不起房的矛盾存在;加上年輕人一向具有反建制、反體制的傾向,容易受到「藍綠一樣爛」的口號吸引,並在選戰中形成一股類宗教的狂熱情緒,強烈衝擊現有的藍綠板塊,造成政局大震盪。如何解決年輕人對現實不滿的結構性問題,將是賴蕭配上任後的當務之急。


總之,打破「八年魔咒」是賴蕭配值得稱許的成就,但希望政黨輪替的民意顯然不在少數。四年前,蔡英文以八百多萬大勝,勢如秋風掃落葉,卻仍一再自我警惕︰謙卑、謙卑、再謙卑;如今,賴蕭配僅有四成選票,勢須自我檢討,更加努力,不能有任何志得意滿的驕態。對於這次選舉,美國《華盛頓郵報》十一日社論早已作成定論︰台灣的自由選舉,就是中國獨裁政權的失敗,不論十三日誰當選總統,台灣都贏了。台灣走在民主的路上,政權由民意決定,和平轉移;反觀中國則由騎在人民頭上,萬世一系、永遠在路上,拒絕下車交棒的一小撮中共領導人統治。自由與獨裁的對抗,正義的一方最後必將獲勝。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震天民怨聽到了嗎?賴清德在噓聲中登場!

2024-01-14 04:25 聯合報/ 社論

二○二四大選結果揭曉,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以僅四成的得票率當選,得票數較上屆蔡英文的八一七萬票減少近兩百五十萬票,可謂慘勝。立委部分,民進黨的席次銳減十幾席,將國會第一大黨的位置拱手讓給國民黨。少數總統加上國會未過半,民進黨陷於「雙少數」局面,除失去完全執政優勢,也顯示選民對它不再信任。過去八年的貪瀆濫權,由蔡英文換手賴清德,將受到在野黨的嚴格監督。


這場選戰,自始至終都籠罩在濃濃的「下架民進黨」的氛圍中。從投票結果看,六成民眾選擇票投藍、白兩黨,唾棄民進黨,印證社會對蔡政府的不滿已四溢橫流。遺憾的是,「藍白合」之議最後失之交臂,才讓賴清德徼幸當選,他可以說是在民眾的噓聲中登場的。賴清德一方面要承接蔡英文總統留下來的政策爛攤,一方面要承受人民對民進黨貪瀆失德的怨憎,另一方面又要面對藍白兩黨在國會的強力監督;未來四年他可能面臨諸多挑戰,人民也不會好過。


這次選舉,選民原對「政黨輪替」懷有很深的期待,但因干擾因素太多而錯失良機。其中,柯文哲以自己民調領先堅持「當正的」,是破局主因。但印證這次選舉結果,柯文哲固然擄獲不少年輕族群的支持,但他的整體得票率仍僅兩成六,遠落後侯友宜甚多,不意外地以「老三」落選。他自恃的「科學民調」,完全禁不起檢驗。此外,民眾黨所獲的政黨票甚至更低,僅僅兩成二,只夠產生八名不分區立委。可見,柯文哲雖是營造個人魅力的能手,卻極端缺乏組織長才,以致他個人造神成功,卻無法將能量轉嫁給民眾黨,還平白葬送了民眾期待的政黨輪替。


國民黨失去政權八年,因缺乏穩健扎實的完整布局,無法奪回執政權,留下深刻的遺憾。「侯康配」的得票率和得票數,皆低於二○二○年的「韓張配」,顯示國民黨連藍營基本盤都沒拿到。這點,當然和提名初期受郭台銘掣肘、後來又受藍白合不成的拖累有關,但侯友宜選前的準備不足也是主要因素。比較令人擔心的是,國民黨久受民進黨抹黑,對年輕選票幾乎毫無吸引力,黨內又缺乏長期培養人才的機制,一路且戰且走;四年後若依然如此,即看不出重返執政的契機何在。


值得慶幸的是,國民黨這次立委提名出現不少年輕臉孔,似已感受到時代脈動與社會步調的變化。尤其,有不少年輕黨員憑著成功造勢一舉當選,讓國會席次大幅躍升了十幾席,雖未達獨立過半,但結合兩席親藍的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和陳超明,已躍居主導地位。國民黨必須把握機會修立利民的良法,並嚴格監督民進黨政府的施政,重新爭取人民向心。


過去八年,蔡政府因同時掌握總統和國會多數,幾乎呼風喚雨無所不為,濫權、硬拗完全不把民意放在眼裡。如今賴清德再度接棒,如果比照過去陳水扁執政時代「少數政府」的前例,仍然「橫柴入灶」,將所有權力抓在手裡,一意孤行,但六成選民對民進黨已經明顯表態,賴政府豈能再予取予求?


從制衡的角度看,儘管賴清德當選總統,他卻只獲得四成的得票,也再無國會的橡皮圖章可用,這就是選民對民進黨最後的試煉。如果賴清德仍照著陳水扁和蔡英文的思維蠻幹,他遇到的施政險阻和社會民怨只會持續加劇,並燒向整個民進黨。台獨金孫要當民進黨的終結者嗎?

中時社論

中時社論》大選後的新政局系列一:賴清德要回應期待和平的民意

22:54 2024/01/13 言論 主筆室

台灣選舉史上,未曾如此引起世界矚目。全世界憂心者,最怕台獨工作者當選後,兩岸會不會開戰?台海若成戰場,世界經濟會大衰退,好不容易建立的世界經濟體系會大崩盤,因此各國大媒體都來台灣觀戰。

從選舉結果來看,這次民意所顯示的意向卻是非常值得探討的。首先,不管美中各方都應體認到,這是台灣民意的抉擇,無論滿不滿意,都是必須接受的民主結果。

放棄台獨改善兩岸關係

其次,一如選前民調所預測的,有6成民意要下架民進黨,但問題是下架的選票必須集中,若分裂將分散票源,讓民進黨漁翁得利。但在這過程中,藍白合作破局,心機算盡,最終以分手收場,藍白支持者已各自分裂投票。這就是投票結果所顯現的,6成民意站在民進黨的對立面,而侯柯約居3成3、2成6。賴清德以4成得票率,輕鬆贏得總統大位。

然而,4成選票即意味著:這是一個不具全民代表性的執政者,他所聲言的台獨路線不被大多數台灣人認同。選舉過程中,賴清德甚至說出願意與習近平餐會,也再三抹紅侯友宜與柯文哲,但無法改變他的台獨形象。因此在選後記者會上,他立即表明願意改善與大陸的關係,以對話取代對立,以開放取代圍堵,未來將採取更多交流政策。然而國際媒體仍多所疑慮。換言之,賴清德如果不能在實際政策上有所行動,仍難以改善兩岸關係,取得國際的信任。而台灣經濟在國際的壓力下,也將面臨更多的困境。

第三,未來政局將是一個「小政府大民間」的時代。低得票率的賴清德缺乏執政完整性,除非與在野政黨合作,否則將寸步難行。因此朝野合作,走中間路線,調和民間各種利益衝突,降低意識形態矛盾,這將是賴清德必然的難題。這和蔡英文高得票時期的執政已不可同日而語。

眼前最大的挑戰仍是國際壓力。賴清德的台獨路線一直是美國最感疑慮者,這也是選舉期間「疑賴論」的由來。美國一直以維持現狀、維護亞太和平做為兩岸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未來若要貫徹此一意志,必定會加重對賴清德施壓,要求他表態放棄台獨路線。因此賴清德上任前的首要課題,即是如何應對美國的要求而有所回應。即使是從賴清德本身的利益考量,未來若仍想連任,就不得不回應6成民意的共識,改弦更張,放棄台獨主張,否則連任將困難重重。

台灣新世代的政治風向

從更大格局來看,兩岸關係仍是台灣命運的重中之重。中國大陸的動向將影響台海的安危。而這一次選舉結果表明,台灣絕大多數的民意有6成是不支持台獨,要求和平反戰的。因此中共應重視台灣的民意,降低對台灣的武力威嚇,甚至在關稅壁壘和ECFA早收清單上,以更為溫和的善意政策,恢復兩岸之間的交流。而賴清德更應在承認憲法與九二共識的前提下,與大陸恢復協商對話,重啟開放交流大門。這一點賴清德應先採取主動,才能掌握談判的先機。

這次選舉的結果,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小政府大民間」意味民進黨必須回應民意,以開放的兩岸政策,爭取民心,維繫兩岸和平,才能順利開展國政。一如陳水扁時期,兩岸雖有政治上的緊張時刻,但在經貿與文化的實質交流上卻大步開放。這經驗非常值得賴清德參考。

柯文哲雖未當選,但他仍有2成6的得票率,民眾黨在國會有8席,未來國會的合縱連橫,將少不了他的角色。他和過去親民黨的不同在於:親民黨更像是從藍營分裂出去的淡藍,而柯卻是從藍綠吸收了選票。特別是這一次選票的移動,更代表著一股年輕選民對藍綠舊政治、老人政治、家族政治的不滿,特別是一直標榜新政治的綠營,早已變成新黨國體制,而政二代、家天下的習氣,更是彌漫在各個選區之中,為新世代所厭棄。

柯文哲所代表的,是一種新世代的憤怒,民眾黨雖然還未成形,卻隱隱然看到年輕世代在找他們的政治代言人了。這風氣,將是任何政黨都不能忽視的。不管是藍綠兩黨,或者是海外的美中兩強,也都應看到台灣新世代的未來政治風向。


旺報

旺報社評》選後兩岸關係展望系列一:解套從大交流開始

21:05 2024/01/13 言論 主筆室

2024大選塵埃落定,賴清德的「少數政府」與「少數國會」的雙少數結構,把中華民國的民主政治帶進新篇章,民進黨8年「完全執政」地位的喪失,延緩了兩岸關係滑向戰爭與衰退的危機。更重要的是,當美中共管台獨戰略默契重新建立,美國首次暗示不反對兩岸「和平統一」的美中關係新形勢下,無論賴清德遵守「蔡英文路線」,或另闢「務實台獨路線」蹊徑,恢復兩岸大交流對台灣最有利。


在野制衡 美中共管


選前最後時刻,藍綠白三方都展現各自民意實力,但外界普遍認為賴清德當選機率最大,因而關注點全部放在選後台海風險的管控上。美國國安會召開線上簡報會,重申不支持台獨,並罕見表示美方對兩岸和平解決歧見的最終結果不持立場,暗示不反對和平統一。全球頂級政治諮詢公司歐亞集團指出,賴清德是納坦雅胡、澤倫斯基齊名的「美國危險的朋友」。各大外媒對2024選舉的兩大焦點,其一是台灣民主,其二就是台海和戰。


賴清德的戰爭風險已成為全世界的「顯學」,也成為美中雙方擱置爭議、拋棄前嫌,重新坐下來就台海風險展開溝通、達成默契的動力。因此,選前一周內,美中外交、軍隊、商務、執法、氣候幾乎在同時間重啟實質性對話,大陸外長熱門人選、中共外聯部長劉建超親赴美國與國務院、白宮國安會高層以及智庫學界會面。美中上述密集政治動作,釋出兩個重要訊息:


第一,美中高層各管道的溝通,不會因台灣2024選舉結果而發生改變,即便賴清德勝選後,大陸可能採取警告性動作,也多處於形式意義。因而,雙方非常有默契地將外交、軍隊、商務、執法、氣候各管道的正式對話,趕在台灣選前舉辦完畢,說明美中都做好充分準備,不讓賴上台後兩岸關係的短期動盪,衝擊美中關係大局。


第二,美中溝通中最核心的外交、軍隊兩大管道,料已經充分就賴清德勝選後的各自動作「套好招」。例如,劉建超與布林肯、白宮高層的會晤,被普遍解讀為雙方就賴上台的戰略溝通。美國國安會簡報會上重申不支持台獨,以及美方派出代表團來台,相信都是華府希望「管住」賴清德的行動。再如,美中不久前在華府舉行國防部工作會晤,管控台海擦槍走火一定是重要主題。


賴清德上台後,內有在野黨在國會的制衡,外有美中對管控台獨的共識,兩岸關係不會過於悲觀。首先,民進黨是否要檢討《台獨黨綱》,將遵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的兩岸關係,寫入民進黨新決議文,相信這股力量不止源於綠營內部,也會來自美國。其次,大陸和平統一方向不變、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對台政策不變,兩岸交流、開放、融合的路線也會延續。同時,作為少數政府,賴清德必須要思考,在美中共管台獨的默契重新確立後,只有透過兩岸民間的交流開放,來舒緩過去8年的兩岸緊張,才會有利於自身執政,否則只會淪為第二個陳水扁。


擱置爭議 改善關係


無論是蔡英文政府的最後看守期,還是即將接棒的賴清德政府,都應維持兩岸交流之門的敞開。民進黨在選前開放陸生納健保、撤除赴陸團客禁令、歡迎大陸團客和自由行無限制人次來台,這些承諾都要說到做到,而且要盡快兌現。此外,民進黨政府在選舉期間對大陸、港澳媒體來台採訪的重重設限,也應在選後及時解除,愈讓大陸媒體、網紅、遊客走進台灣,大陸民眾才會愈認識到一個保有中華文化、善良可愛的台灣社會,兩岸才會離戰爭愈遠。


在民間交流的開放之外,蔡英文、賴清德政府的交棒期,也必須要在兩岸經濟開放議題上,做出真正務實的決定,那就是認真因應大陸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的結果,就事論事地改善不對等的兩岸貿易結構,檢討對大陸商品的關稅。大陸目前中止的只是部分ECFA早收清單的關稅減免,並非中止ECFA協議,民進黨要看到其中的迴旋空間,在保護台灣核心產業安全前提下,放手讓兩岸基層民生經濟交融。


中美共管、在野制衡,是未來4年兩岸維持和平穩定的方程式,也是民進黨、賴清德不得不面對的政治現實。促進兩岸民間、文化、經濟的大開放,擱置兩岸政治爭議,賴清德必須做,北京和華府也應要求賴清德這樣做。


Saturday, October 21, 2023

Title: Unraveling the Mystery: The Uneven Heating of Microwave Ovens

Microwave ovens are undeniably one of the most convenient appliances in our kitchens. With the push of a button, we can heat our food in a matter of minutes. However, there’s a common issue many of us have encountered – uneven heating. In this blog post, we are going to delve into why this happens and share an experiment that visually showcases the heating pattern within a microwave oven.


The Science Behind Uneven Heating:

Microwave ovens use microwaves to heat food, and these microwaves create standing waves within the oven. In certain areas, these waves amplify each other, leading to hot spots, while in other areas they cancel each other out, resulting in cold spots. This phenomenon is well documented in textbooks, but it’s something we don’t often see in our daily lives.

Visualizing the Heating Pattern:


Have you ever wondered what this pattern actually looks like? There are various methods suggested online to visualize it. Old blogs mention using chocolate chips spread out on a flat surface. When you heat them in the microwave, the chips at the hot spots will melt, revealing the pattern.

I wanted to try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showcase this in a more precise and clear manner.

The Experiment:

To visualize the heating pattern, I decided to use a wet towel and a thermal camera.

Step 1: Preparation: I laid out a wet towel flat inside the microwave.


Step 2: Before Heating: I took a thermal image of the towel before turning on the microwave to have a reference point. 

[pic2 - before heating]

Step 3: After Heating: I then heated the towel for 10 seconds at 600W. Immediately after, I took another thermal image to capture the heating pattern. 

[pic3 - 600W after 10 sec]


The thermal images clearly show the areas where the microwaves were concentrated, as these parts of the towel are significantly hotter. You can see the hot spots and how they are arranged, giving you a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standing waves within the microwave.

This experiment not only satisfies our curiosity but also helps in understanding why certain parts of our food get hotter than others. Knowing this, we can now position our food better to achieve more even heating.

Conclusion:


Microwave ovens are incredibly useful, but their uneven heating has puzzled many of us for years. By understanding the science behind it and visualizing the heating pattern, we can better navigate this issue and make the most out of our microwave ovens. So, the next time you heat your food and find some parts hotter than others, you’ll know exactly why that is 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it. Happy microwaving! 


--- done by ChatGPT with the following prompt ---

help me organize and expand following points to a daily life blog


microwave ovens are known for uneven heating

it’s cassed by standing wave as told in text book

make me wonder what exactly the pattern is

old blogs suggesting chocolate chips

I decided with a wet tower pave in microwave and take thermo picture

[pic1 - setup]

[pic2 - before heating]

[pic2 - 600W after 10 sec]

now I know the pattern and hot spots

Saturday, April 1, 2023

RICOH printer setting Job log missing in macos

Problem: Job log setting for RICOH printer missing in macOS, make it unable to input user code

Possible cause: AirPrint caveat

Solution: set up printer with IPP protocol













Monday, October 31, 2022

Re: 申請不再參採國文科

Repost from Facebook

2022-Nov-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uaQT6CbHGkCJZRaJ2zE6ZBQc1PJv6wPv642w9vZtHfV8HViKWWURhFSWQmznnhqDl&id=1051771560

我又要來幫母校辯護了,話說母校呆呆....台大,的工學院,申請不再參採國文科,意料之內馬上又有人跳出來說人文素養圈圈叉叉的...你看我多有人文素養,還特別用中文寫圈圈叉叉呢...
不過,人文素養真的不用國文,至少古文的部分應該沒有作用,這是個簡單的名詞定義與歷史問題
首先要告訴大家一個對歷史界是常識,但對大部分普通中文使用者可能不是的一個......可能不能說豆知識,因為影響層面還蠻廣大的
總之,現在我們使用的中文詞彙,絕大多數在古文中都不存在,是清末民初大批自歐美引進,其中又有最大宗是日本先自歐美引進成為日文漢字,之後被中國留學生或是中國翻譯日文書時照抄拿去用,沿用至今的,這一大批日本來的詞彙管叫「和製漢語」,包括什麼呢?「國文」就是
這還造成了一個歷史笑話,話說,我們現在整天說「國語」,可是本來「國語」在清朝的時候,意思是指統治者滿人用的滿語,現在所謂的中文,當時是管叫「漢語」「漢文」,但是後來日本創造了「國語」的日文漢字,意思指日語、日文,當初梁啟超曾經在《時務報》中還要特別註解,告訴讀者日本人用「國語」,「謂倭文倭語」
誰知道沒多久,整個華文世界把「國語」這個和製漢語拿來使用了,作為民族國家官方語言的意思,結果噹噹,本來是滿語、倭語的兩字,這下變成「國語」「國文」指中文了,可喜可賀
人文科學名詞大約有七成是和製漢語,其中很多就是梁啟超引進的,當時梁啟超等人照抄引進了一大堆日本用語,讓很多中國人覺得辱華,非常不開心,包括張之洞,但是他自己也無法避免遭到日本名詞的汙染,常常他罵完自打臉,有次張之洞數落幕僚,說「健康」是日本名詞,用之殊覺可恨,幕僚立刻回嗆,說「名詞」就是日本名詞,用之尤覺可恨,張之洞氣結
這故事明白的顯示:中文原本的詞彙淺薄貧乏到無法定義現在我們已經更專精討論的絕大多數事務,導致張之洞痛恨日本名詞,還是不小心就會用到
以下隨便列出一些和製漢語,讓大家看看沒有這些詞彙你會不會講話....(我是講不出話了啦)
人道、人格、人生觀、反映、原理、原則、典型、肯定、特別、直覺、自由、立場、民族、自然、作用、判斷、局限、系統、表現、批評、制約、宗教、抽象、美學、客觀、思想、背景、相對、流行、條件、現代、現實、理性、假設、進化、教育、提供、極端、意志、意識、經驗、解決、概念、認為、說明、論文、調節、緊張、政治、政府、政策、行政、自治、方針、司法、制度、主權、憲法、改革、革命、解放、幹部、政黨、左翼、右翼、選舉、內閣、運動、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民主、共和、階級、經濟、企業、團體、組織、工業、商業、金融、財政、財務、財產、收支、均衡、計畫、勞動、生產、保險、銀行、會計、物價、市場、證券、納稅、消費、競爭、景氣、社會、民族、民生、公眾、人口、人權、國籍、家庭、公共、紀律、法律、訴訟、義務、權利、秩序、服務、事業、議論、交通、委員、醫療、手術、警察、污染、教育、學校、學生、教師、教授、課程、教科書、圖書、地圖、實驗、研究、科學、文學、醫學、化學、物理、哲學、歷史、地理、心理學、美術、宗教、技術、美學、藝術、文化、文藝、文法、文獻、知識、常識、見習、素材、版權、出版社、生活、新聞、廣告、電子、電話、電燈、電報、住所、列車、電器、機器、設備、報社、經理、顧客、漫畫、動畫、繪畫、作家、記者、日記、郵政、備忘錄、食物、脂肪、色彩、公園、風景、旅行、季節、氣候、天氣、模型、工具、世界、宇宙、地球、銀河、時間、空間
......日本人造字很仔細,都會從古籍去挑選有可聯想之處的造詞,譬如revolution,取用了《易經》「湯武革命」的「革命」,於是有很多中國人吵說這是本來就古文有的,不能算和製,不幸的是,人家原本古文的革命,是革除前朝的天命的意思,只適用於天命天下觀的古東亞,而且其實是一個動詞名詞組,不是個單詞的意思,跟revolution是有可聯想之處(所以日本人才會這樣選字),但其實是有本質上差別的......
除了和製漢語以外,也還有很多自製的引進詞彙,有些競爭不過,例如「德律風」輸給了「電話」,有些有留下,嚴復是個痛恨日本名詞派,但他比較務實,知道中文就沒這個詞一定要引進,若要不用和製漢語所謂日本名詞,就只能自己創造一個翻譯方式來跟他競爭,所以他苦心想了一堆很神的翻譯
「單位」與「全體」,他翻成「么匿」與「拓都」,圈叉的誰看得懂這啥妖孽啦,基本上是Unit的音譯,然後aggregate他可能嫌「阿格力給特」湊不出有意義的翻法,就亂用Total來音譯,神經他翻做「涅伏」,銀行管叫「版克」
這種風格的譯名大多數都消失了沒人採用,但嚴復也有成功打敗日本名詞的案例,那就是「邏輯」,因為日本漢字把邏輯寫作「論理」,在中文裡意思真的太混淆了,相對的嚴復的音譯「邏輯」真是傑作,於是沿用至今
不論如何,不管和製還是嚴製或其他人製,總之,現在我們每天使用的詞彙,有大量原本漢文根本就沒有,若把這些去掉,中文根本就用不了了...
那就說到「人文素養」
「人文」這兩個字,的確在古籍裡面有出現過,但完全不是現在的意思,是當時為了對應中文本來根本沒有的「humanities」,去從《易經》等古籍中找到「人文」這兩個字,扭曲原意擴大解釋,用來對應,所以,古文裡面根本沒有現在意思的「人文」的詞彙在。「素養」是和製漢語,對應英文原文是Literacy。所以整個人文素養的觀念就是舶來品。
一個文化若重視、深入鑽研某個項目,該項目的語彙就會眾多,譬如漢文化更重視長幼之別,所以我們會分「兄」「弟」,英文就都是brother,要加個older才知道是哥哥,漢文化更重視父系母系區別,所以分「堂」「表」,英文通通是cousin,翻譯的時候常常造成很多麻煩,得查一下那個人到底是堂還是表......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文化連「人文」「素養」的詞彙都沒有,是要外來引進的,那是會多有人文素養?
所以中文系老師、作家 #胡川安 說:「人文素養好,可以學文學、歷史、藝術史、美學、創作、戲劇、哲學」 一點都沒錯,整個人文素養的觀念就是個舶來的東西,連名詞本身都是,怎會認為讀國文可以有人文素養呢?

--- REF ---

採計科別

考卷